本帖最后由 spirit撼路者 于 2019-2-19 10:54 编辑
对于撼路者这台车使用这么些日子来说,个人倾向于高速穿越,犹记得小时候去嘉峪关站在城墙上看见关外的荒漠上一辆猛禽在飞驰,后面拉起的烟尘令人激动和震撼。加上本人对于攀爬系和挠泥不是很感兴趣加上个人理解软桥车操控好适合穿越,所以最喜欢的就是快速在戈壁上奔跑的感觉,而这种工况对悬挂的强度和柔韧性的要求极高。看过很多国外baja1000赛车的视频,都非常震撼,就很羡慕那些车的悬挂适应性怎么可以那么好,在极度坑洼的路面上高速行驶,有些贴地飞行的感觉了,还有一些大坡,可以飞出去很远很高落地也没事,再记得看过国内一个小场地掂了一个小坡让霸道和b40飞一下的视频,落地以后车上下忽闪几下,落地姿态特别狼狈,我估摸着撼路者要是去了也好不到哪去,这是因为落地的冲击减震在行程内的阻尼无法抵消这个冲击力导致减震触底反弹反弹后一个行程的回弹依然无法吸收就看到车来回忽闪的样子了。细想国外著名丰田飞车TC套件和福特的RPG,只有尽量的大行程和合适的阻尼才可以吸收飞车落地的冲击,保证飞车和高速颠簸时的稳定性。
![](http://img4.fblife.com/FhfUywfEC9oTgvh5A6Huw5fibdXV?imageView2/2/w/728/q/100)
![](http://img4.fblife.com/FjV2TQfo9tJCzqQqq0PA80aK4PA5?imageView2/2/w/728/q/100)
通过对前轮悬挂数据的精确测量,通过电脑绘图模拟和实际实验得出前轮原车悬挂的行程在240MM左右(科普一下替换升高减震器并不能增加前轮行程,升高的过程只是牺牲下拉行程增高车身高度来换取通过性)。由于上下叉臂的结构的行程主要由减震器安装点位置和三角臂总长的比例关系而得,加上各球头工作极限和半轴最大工作角限制,所以加大行程的第一部就要从加长三角臂开始,前轮的三角臂单边加长3寸,上下三角臂的球头都要替换工作角度更大耐用性和抗冲击性更好的竞技球头,最后就是要解决半轴的问题了,由于半轴的内球笼是三叉式的,最大工作角不过32度左右,要想更大的行程要换其他形式的球笼,DO型可以到45度的工作角。这样通过画图模拟前轮行程可以达到350mm(对比中汽联的赛车规定,软桥车的这个行程已经非常大了)。完成了行程加大,下一步就是阻尼增大,首先主减绞牙要定制更长行程的,副减要使用三通道减震(三通道减震是在减震侧身有三到四个旁通阀将减震分为三段,每一个旁通阀可以单独调节减震每一段的阻尼),这样可以实现小颠簸过滤好,大跳压缩拉伸极限时吸能强。通过比对,king的减震器霸占了baja赛场,所以king对于飞车很拿手,就他了,前轮采用了绞牙和三通道配合的形式,保证了公路驾驶的舒适和操控性的同时又可以大飞大跳时保证强度和吸能。最后就是需要加固了,由于下臂从新制作强度更高,加固羊角即可。
![](http://img4.fblife.com/Fl1kdCpB3dQ0w2QMOEzkX4abc7Ey?imageView2/2/w/728/q/100) king的绞牙减震定制
![](http://img4.fblife.com/FpzxWpJ307a6BiXVF5L9-3DubghY?imageView2/2/w/728/q/100) 右边是原车长度的加强和替换大行程球笼的半轴用来做实验的,测试新半轴可以达到的工作极限,做过半轴动平衡和加强的,原车也可以直接替换,因为做测试时发现半轴球笼工作极限很多时候是极限点,所以半轴球笼磨损很快,原车替换以后还可以略微增大行程
![](http://img4.fblife.com/FiqEukRiZ-lyfSCFe99nuonC9VRb?imageView2/2/w/728/q/100) 内球笼结构,支持更大的工作角度
![](http://img4.fblife.com/FrsGYoM3MdUWvqGO541PFNeU489q?imageView2/2/w/728/q/100) 三通道减震
![](http://img4.fblife.com/FrWoUqDdq-S1D09puUonCyt-0JhQ?imageView2/2/w/728/q/100) 大体成型以后就是这个样子了
解决了前桥下面,来解决后桥,由于原车是四连杆加上瓦特连杆的结构,四连杆的长度有限,后桥的上下运动范围也比较有限,参照baja1000赛车的模式,要想实现整体桥的大行程最好的方案就是纵拉杆刀臂的结构
![](http://img4.fblife.com/FstPnUT_z7xfi7DSJp7GD-gcb53k?imageView2/2/w/728/q/100) 这张解释原理的,真正做出的刀臂会和上两张一样粗壮,刀臂结构就是一根臂连接桥管那端有两个胶套,这样两根刀臂就可以限制后桥只能同时上下运动和一高一低的交叉轴式的运动,桥管不能扭转
类似上图,这样的工况下,减震可以支在刀臂上,类似前悬三角臂的比例关系,后桥的上下运动行程是和减震支点和刀臂总长的比例关系来换算的,由于下拉行程较大,如果使用原车的弹簧座在下拉运动时弹簧会完全不受力甚至脱离,所以会在刀臂上使用绞牙减震,同时三通道减震作为最优解的副减。通过测量原车减震行程长短(8寸)即可得知原车后桥的行程,即200MM(整体桥升高减震行程会大于原车的,我测量时是用的科曼的2寸升高后减做的测量所以原车减震可能行程更短)。而使用刀臂结构以后后桥的行程可以达到400MM。由于原车后桥采用的是半浮式结构,轮子受到的弹跳力会直接传给半轴,所以后桥在加宽的同时要改为3/4浮,这样轮子的弹跳力就由桥管来承担,由于撼路者的桥管实在良心,只需对后桥管进行基础加固即可。由于本人比较喜欢瓦特连杆的结构,所以打算保留,只需将瓦特连杆技术加长并将连接处由胶套替换为鱼眼轴承即可。最后就是后传动轴了,由于后桥在车身离地时下拉行程较大,所以会替换传动轴和后桥差速器之间的连接方式,原车采用的是单十字节结构,替换为球笼式的即可保证更大的工作角。能不切就不切,能不焊就不焊的原则,原车的控制臂支座和减震器支座都会保留方便一些车主随时恢复素车,只在大梁处焊接新的刀臂支架即可。
这样以来,撼路者的大行程方案就介绍这么多,我后续会把模拟图上传,完成以后的撼路者肯定会大不一样的。另外针对任何其他前软后硬或者纯软桥的车也可以定制大行程飞车套件。![](static/image/smiley/fb/weixiao.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