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两个多月的中印对峙事件于28日戛然而止,关于印度军事力量后撤的事实,中印两国官方表态不尽相同,印方表述主要强调根据双方协议,各自撤出争议地区;中方则在随后的外交部记者会上,强调印方军事人员和设施已撤出我方主张的边界一线,而中方力量在洞朗地区仍然事实存在。
尽管当前舆论场对于印度撤军这一行为本身存在诸多揣测,但起码对撤军事实并无争议。对于两国而言,能够暂时结束边境对峙高压态势,对后续的外交、军事博弈,以及国内政治舆论环境的梳理营造,既是一次难得的调整喘息契机,或许更意味着变本加厉地调兵遣将和深层次地战略较量。
29日,根据印度外交部消息,印度总理莫迪将于9月3日至5日前往中国参加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于此同时,一些西方媒体开始散布双方军事力量根据协议各自撤出边境争议地区的消息。提醒各位读者注意,在28日撤军事件发生后,印度外交部和西方媒体随后共同炮制的这一番表态和舆论信息,其目的用意绝非无害。
背景有二:一方面,印度此举是想将撤军事件与金砖会晤之间形成硬性关联,既是为了给莫迪政府找台阶,同时也为平息印度国内民间舆论的不满情绪;另一方面,西方媒体宣扬双方依据协议各自撤军,是暗示中印间存在利益交换和秘密外交的“澶渊之盟”,给中方制造舆论压力和战略被动。
当前,理性客观看待印度撤军这一事件,是十分必要的。既不能孤立地将其看成是单一事件,亦不能心怀阴谋论调,硬性地将其与外交、经济等领域的相关活动联系看待。金砖五国会晤机制已建立多年,在中印边境对峙事件发生前就已存在,不妨换位思考,印度在宣布莫迪访华参加金砖会晤前撤军,本身就是就坡下驴的难得时机,对于莫迪这样一个自印度复杂政体和宗教环境中搏杀出的务实政治人物而言,是不会错过这样自找台阶的机会的。
当然,促成印度最终撤军的因素有很多,单就战略角度分析,还有几个方面的重要原因。
其一,莫迪借助与中国边境对峙事件,在国际外交领域自抬身价,达到了提升印度国际地位,尤其在西方世界提升印度战略价值和讨价筹码的目的。印度在这轮外交化缘过程中,从欧美、日本、以色列等国赚得是盆满钵满,已到了见好就收的时候了。
其二,据公开消息,首任陆军司令员李作成上将已出任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参谋长,这一简单的信息背后意味深长,这标志着在19大前,中共军方高层换将已渐次到位。一批富有作战经历、年富力强的战将将履新,建功立业正当其时。印度对此,不可能不关注,不可能不忌惮。同时,鉴于中国军队“脖子以下”改革已趋于稳定,边境中方一侧军事部署已趋于完善,印度单方面入侵造成的骑虎难下之势,亟待转圜破局。
其三,来自印度国内分裂势力和宗教势力的压力日渐凸显,大规模的行业罢工和急转直下的金融经济形势亦让莫迪焦头烂额,与中国这样体量的大国比拼综合国力和战略定力,印度颓势不可避免,打嘴仗好打,拼内力难支。
其四,虽然印度对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怀有极大抵触,甚至缺席中国召开的一带一路峰会,但金砖五国会晤之前达成的一揽子有利于印度经济提振和发展的实际好处,却让印度无论如何不愿舍弃。但边境对峙问题不妥善解决,如何有脸参加金砖会晤?在利益面前,再狡猾的狐狸都会露出自己的尾巴!
所以,如果硬说撤军事件与金砖会晤有所关联,那么印度的权衡考量便是唯一原因。由此,也印证了前述观点,一些西方媒体和印度官方散布不实信息,制造阴谋论调,实在是移形换位、贼喊捉贼的龌龊伎俩。
鉴于对印度这个国家其民族性格和战略格局的综合分析,印度撤军绝对只是暂时的权宜之计,基于这一判断,对于印度总理莫迪参加金砖五国厦门会晤应当保持高度的政治戒备。绝不能被其撤军表象所迷惑,以一贯友善和宽容的态度处理涉印事务,让这个先前凶相毕露的“屠夫”,仅仅变换了一副伪善的面孔,就从中国拿走其梦寐以求的好处和利益。
其次,应当抓住印方撤回的有利时机,加紧中印边境我方一侧的军事部署和战场建设,持续加大对印军事优势和高压态势,牢记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
再次,正确引导国内舆论,讲清事实,教育民众,以极大诚意满足人民群众知情权,使人民群众对中印边境形势和我方立场态度有清晰认知和理性认识,杜绝单一依靠外交发言表态来统筹对内对外舆论的状况,唤起蕴藏于人民之中的国家向心力、政府公信力,为后续对印政治、军事、舆论斗争营造良好氛围、凝聚共识,打造除军事硬实力之外的众志成城的人心软实力,这或许是当下中国,除来自地缘战略层面军事威胁之外,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和最重要的决胜力量!
往期精彩回顾
警惕印度在极端情况下,开辟海上“第二战场”打击我护航编队
朝美互怼,这一次韩国怎么怂了?
4万印军增兵边境,并紧急疏散村民,怎么个回事?
朝鲜怒怼美国,让中国恍然大悟!
金一南:跟着Communist Party走的大多成了战将,跟着国民党走的大多成了战俘
切实构筑起我国海外利益的有效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