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孤狼0358
- UID
- 308859
- 经验
- 53 点
- 威望
- 0 点
- 金钱
- 19 金轮胎
- 积分
- 311
- 注册时间
- 2010-8-31
- 在线时间
- 315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11-6-18
- 帖子
- 194
- 主题
- 19
- 精华
- 0
准天使
注册2010-8-31
|
编辑本段改装技术
增加大灯功率,增加射灯等
这种办法花费较低,但是效果有限.将50W的大灯换成100W,亮度并不会简单的增加一倍,亮度只增加一点点.由于电路与使用100W灯泡不匹
配,引起线路的损耗相应增加,大灯两端的电压将下降,导致线路负荷增大,埋下事故隐患. 结论:改装简单,花费低.效果差,不安全,不推荐.
使用增光线
增光线是在大灯与电瓶之间引入两条可由继电器控制通断的较粗的电线,其增光原理就是降低线路的电压损失.使实际电瓶电压加到大灯两端的电压基本接近,所以略微有增光效果,但大灯亮度随发动机转速变化而变化,对于线路老化的车子效果较为明显. 结论:改较简单,花费较低,效果一般,安全,推荐.
改装HID(气体放电灯)
HID气体放电灯通常又叫(氙气灯),优点是表面亮度高,色温高,寿命长,能耗低,缺点是价格太高,安装不易,强行改装的氙气灯会导致原车的配光不符合国家标准,因此在一些地区,违规改装氙气灯的车成了交警捕猎的对像.
优点
1、具有卤素灯泡两倍以上的照明功效 2、能够为道路提供更宽更亮的照明效果光线质量接近于日光 3、能够使驾驶员注意到车辆已经行驶到路边以及看见前方有障碍物。 4、能够使路上行人或自行车更加容易辨别 5、氙气照明灯具能够增强视觉对比度与亮度 6、在雨雾天也可以有安全的照明视线
使用汽车大灯增光器
汽车大灯增光器采用科学升压的方法为汽车前照灯单独提供恒定的最佳工作电压,启动时为灯泡灯丝预热保护(3~6秒),启动后大灯发出恒定最佳明亮的白光,并且不随发动机转速变化而变化,不改变原车大灯的配光,不增加原车线路负荷,安全实用.安装方法超简单.
使用汽车大灯增光器后大灯容易烧吗?
答:不会,汽车增光器通过内置的高效高性能电源组件对来自汽车发电组件(12V车型系列)的不稳定电源(10V~16V)进行基本电参量知派生电参量微处理器的软件科技处理,为汽车前照灯单独提供恒定的最佳工作电压(14.1V)这个电压符合国际标准(ISO3559-1976)《道路车辆---机动车辆及其挂车装用灯具的电压》,汽车大灯工作在这个电压时发光效率最高,色温接近日光,符合国家汽车照明安装和光速照射及发光强度标准:GB4785-1998. GB7258-2004.光线使人眼不晚疲劳,同时大灯的寿命损失不到15﹪;另一方面,汽车大灯增光器内置的高级汽车微处理器对大灯进行监控管理,提供冷态启动、短路、过压、等保护,对大灯可谓是关怀备至,实际使用也没有发现大灯意外失效的情况。
编辑本段普灯的发展历程
物理学教授的大胆畅想1802年,在俄国的彼得堡外科医学院,一名叫作彼德罗夫的物理学教授宣布,他打算“以电取光”。在篝火、松明、动植物油以及燃气还是主要照明方式的19世纪初期,在电流还是一件新鲜事物的前提下,这一决定无异于天方夜潭。但是彼德罗夫的热情并没有被众人的冷嘲所压熄,因为在不久前,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用放风筝的方法引出火花一事让他受到启发:电池组两端在被导线连接时所产生的电火花,能不能变成持久的灯光,以供照明之用?为了达到预想的效果,彼德罗夫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尽管在临死前始终没有见到“持久的灯光”,但彼德罗夫发现了“电弧”———“如果把两根炭棒彼此接近,那么在它们中间就出现了非常明亮的白色光或白色火焰,这就使炭棒很快地或者慢慢地燃烧掉,并且可以完全照亮黑暗的大房间。”这是关于电气照明的最早言论。电弧的发现,标志着人类在由电到光的转化过程中迈出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
编辑本段从弧光灯到白炽灯
差不多在同一时期,1809年正在埋头进行电化学研究的英国著名化学家戴维也发现了电弧。他亲手做了个很大的蓄电器,动用了2000个伏打电池,得到了更强烈更明亮的弧光。 彼德罗夫和戴维的实验装置较为相似,这实际是一种新灯———炭极弧光灯的雏形。当时这种灯采用一般木炭做成的炭棒,烧损过快,耀眼的弧光仿佛昙花一现。 大约在30年后,有人想起并应用了坚硬致密的焦炭来替代一般的木炭。由于焦炭比木炭燃烧慢,弧光闪亮的时间也就延长了许多。 后来法国科技人员给弧光装置装上一种钟表装置,使它能够自动调节两根炭棒间的距离。这样,第一只炭极弧光灯正式诞生了。 1876年,俄国电工技师雅布洛奇可夫又对弧光灯进行了较大改革。他取消了复杂的钟表机关和磁铁灯调节装置,而让两根炭棒并排竖立,中间隔着一块用黏土或石膏做成的绝缘片。他还采用一种装置,能够不断改变电流的方向,使两根炭棒交替地充当阳极和阴极,这样两根炭棒的烧损速度就基本相同,而他们端头之间的距离也就可以保持不变了。由于这两根并排竖立的炭棒在发光的时候像蜡烛一样,人们就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电烛”。电烛发出美丽的淡红色或淡紫色的光,每支能持续发光两小时左右。 在19世纪70年代的后几年里,电烛曾经风行一时。由法国通用电气协会投资制造的电烛,曾被用作路灯一支支地点燃在大街上,单单巴黎一个城市就用了成千支电烛,代替了街道上原有的7万盏煤油灯,使热闹繁华的巴黎成了名副其实的不夜城。电烛还照亮了英国伦敦和古老波斯的街道,也在罗马大剧院和柬埔寨王宫上空闪闪发光…… 弧光灯的问世开辟了电气照明的新时代,在人类照明史上具有预示性的伟大意义。弧光灯由于光度强,发光效率高,显色性好,在印刷制版、电影放映等领域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直到今天仍占据着一席之地。但是电烛的耗电量大,寿命短暂,还会产生有害气体,所以在白炽灯出现以后,它在照明领域里几乎销声匿迹了。 1879年,爱迪生在前人研究实践的基础上,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批可供实用的炭丝白炽灯。爱迪生利用改进的炭化方法,把一截棉线撒满炭粉,弯成马蹄形,装到陶土坩埚里高温加热做成灯丝,再把灯丝密封到玻璃泡里,细致地抽去里面的空气。在当年的10月21日,这个灯泡开始点亮,持续发光45个小时!爱迪生在白炽灯的创制过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编辑本段由稚嫩走向成熟
白炽灯的光辉深入人心,先后有一大批发明家投身到白炽灯的改进事业中。事实上在炭丝白炽灯诞生以前,人们就试着用各种难熔的金属做灯丝,而在白炽灯问世之后,人们寻求理想状态中的灯丝更是不遗余力。终于在20世纪的第9个年头,美国人柯里奇找到了性能极佳的灯丝材料———钨。钨有许多显著特点,它比其他任何一种金属元素的熔点都要高,并且它在受热时蒸发量较小,因此在用作灯丝的材料中,钨是再合适不过的。用钨丝充当灯丝制作白炽灯,这是照明技术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钨丝的引进使得白炽灯在同煤油灯、煤气灯、汽油灯的竞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钨丝的应用有力地促进了电气照明工业的发展,开辟了电气照明技术的新纪元。 白炽灯的改进工作并没有故步自封。1913年,兰米尔首次往玻壳里充入氮气,这是继灯丝由炭丝改为钨丝之后,白炽灯的又一重要革新。玻壳里充入氮气,灯丝周围就形成一薄层稳定的气体保护层,使灯丝能够在更高的温度下工作,并有效抑制了钨丝的蒸发,克服了钨丝在使用过程中的性能缺陷(直到今天,充气仍然是灯泡制作过程中一道重要工序)。 之后,为了提高白炽灯的发光效率,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人们再次在灯丝的成分和结构上下足了工夫。发明家们引进了一种新元素———铼。铼的优势在于不仅熔点高、耐腐蚀,而且机械性能好,电阻率比钨高得多。钨丝镀上铼后,强度和电阻大大加强,寿命可以延长5倍!与此同时,人们开始把灯丝制成螺旋形,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缩小所占空间,提高发光效率,另一方面又能继续降低钨的蒸发,延长使用年限,可谓一举两得。1936年,人们制成了双螺旋灯丝,使充气白炽灯的工作温度提高到2500°以上,而摄影用的白炽灯甚至达到了3000°:第一代白炽灯成熟了。 在整个20世纪直至21世纪,白炽灯一直是照明器具大家族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尽管在今天的生活中已经出现了比白炽灯更加出色的荧光灯、日光灯、霓虹灯……但是在普通人的家居生活中,普通白炽灯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古代的煤油灯,爱迪生发明了电灯
编辑本段汽车灯的发展史
据说第一个汽车前大灯是家用手提灯。1887年,一个驾驶员在黑暗的旷野上迷路时 ,一农民用手提灯把他引回家。 1898年,哥伦比亚号电动汽车把电用于前灯和尾灯 ,这样车灯就诞生了。最初的前大灯不能调光,所以在会车时有些晃眼,为了克服这个缺点,后来采用了附加光度调节器。这种前大灯可以在垂直方向移动,但驾驶员必须下车搬动夹具装置。 1925年,导航公司推广了双丝灯泡,远光和近光的调节通过装在转向柱上的开关来控制。 转向信号灯的使用非常有趣。1916年,美国一个名叫C?H?托马斯的人把一带电池的灯泡装在手套上,这样夜间行车时,对方驾驶员就能看到他打的手势。 1938 年,别克汽车制造商提供了转向灯作为选用的附件,但当时只在汽车尾部安装。 到1940年以后,汽车前面也装有转向信号灯了,而且信号开关具有随时调节的功能 。 1906年,世界上第一次用一个蓄电池供电的电灯照明。 1909年,首次把乙炔灯作为变光装置。 1916年,美国使用了行车灯。 1920年,当选用倒档装置时,使用了倒车灯。 1920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首先装了内灯。 1926年,通用汽车公司把大灯变光开关从方向盘移到地板。 1938年,第一次采用封闭的内灯。 1898年,美国电气公司将电灯抛物面反射镜推广于大灯,侧灯和尾灯。
编辑本段霓虹灯发展史
最古老和最具生命力的气体放电光源——霓虹灯 1. 1893年出现“摩尔”(Moll)和“盖塞拉”(Geissler)的霓虹灯原始模型。 2. 1910年第一支商业霓虹灯于巴黎皇宫大厦亮相。1915年法国克洛德获首次霓虹灯发明专利。 3. 初始的霓虹灯用气体放电的原色或彩色玻管,到1930年出现荧光粉的霓虹灯。 4.1926年上海南京东路伊文思图书馆柜窗上出现我国第一个霓虹灯广告。 5.1927年我国第一支霓虹灯由上海远东化学制造厂制成,用于上海中央大旅社。 6.30年代我国霓虹灯逐步发展,到1949年全国约有三十多家霓虹灯厂。 7.1949-1979年我国霓虹灯停滞期。 8.1980年至今我国霓虹灯蓬勃发展,霓虹灯制造,原料和器件厂约万家。 霓虹灯是由英文“氖灯”,即“NEON SIGN”得来的,“霓虹”两字实际上是“NEON”的译音,而现在人们已经把“霓虹灯”当作专用词运用了。 霓虹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法拉第对气体放电的研究,电流通过含有少量正负离子的气体时,受紫外线、宇宙射线、微量放射物质的作用,在足够高的外加电压作用下运动,并与中性气体分子碰撞后,使中性分子发生电离,因而离子的数目倍增。电流通过气体时还伴有发光现象,即所谓的辉光放电。其发光的颜色随所充气体的不同而不同。法拉第的理论及其在实验上的成就,为霓虹灯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霓虹灯始源于法国。当时所用的灯体玻管的直径为45毫米,先将玻璃管弯制成所需的文字或图案,然后再用1只电压为1万多伏的变压器供电,使之发光。当时,灯管两端电极采用石墨制成,内部充入氮气或二氧化碳气体,前者会发红光,后者发白光。由于这两种气体较活泼,很容易和石墨电极起化学反应,阴极溅散出的石墨很快在玻璃管内壁形成黑色薄膜层,并大量吸收充入灯管内的气体,使灯管的充气压力很快下降,致使霓虹灯的寿命很短。当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特在霓虹灯管上加1个特殊的电磁阀门,并在霓虹灯使用一段时间以后再往灯内重新补充一定量的气体,但这样做并未能在根本上克服上述缺陷。因此,这种灯不仅寿命短、制作工艺复杂,而且造价昂贵,很难普及。 在1907年至1910年期间,科学家克洛德和林德发明了液态空气分馏。利用这一发明,在霓虹灯内充入一定的惰性气体,这样就明显减缓了气体在灯管内部的消耗速度,颜色也丰富了,可产生红、绿、蓝、黄等颜色。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光致发光的材料被研制出来了。这种材料不仅能发出各种颜色的光,而且发光效率也高,我们称之为荧光粉。荧光粉被应用在霓虹灯制作中后,霓虹灯的亮度不仅有了明显提高,而且灯管的颜色也更加鲜艳夺目,变化多端,同时也简化了制灯的工艺。故在第二世界大战结束后,霓虹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霓虹灯的寿命在正常情况下高于日光灯和白炽灯,要达到这一水平必须做到三点: 1、制作人员水平过硬,排气人员轰击去气得当彻底; 2、启动它的变压器不得超载; 3、安装人员细致合理的安装;只要做到以上要求,实践证明霓虹灯的 寿命是高于日光灯和白炽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