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两家公司:Rapp(拉普)发动机制造公司和Gustav Otto (古斯塔夫·奥托)飞机制造公司,这两家公司的名称可是地地道道的人名。其中Gustav Otto飞机制造公司的创始人奥托便是大名鼎鼎的内燃机发明者Nikolaus Otto(尼古拉斯·奥托)之子,如果您对这个人还是不了解,那么奥托循环总听过吧,它就是以尼古拉斯·奥托命名的。
Gustav Otto终究没能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公司被一个财团(由MAN公司和一些银行组成)收购,并在1916年3月7日重组成了BFW(Bayerische Flugzeugwerke,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公司)。BFW发现Otto的质量问题源于产品精度,于是通过改革组织结构以及加强质量监控解决了这一问题。此后,BFW随着一战的进行而迅速发展,几个月后就成长为拥有3000名工人,每月可以生产100架飞机的工厂,因此也成为了巴伐利亚最大的飞机制造商。
还记得前面说过Camillo Castiglioni在1922年春天抄底购买了BFW的全部股权吗?现在故事终于接上了,在拿下了BFW之后,Castiglioni又将目标锁定在了宝马身上,但这次他想要的并不是全部。他对外宣布想要创办自己的发动机公司,于是开始向Knorr-Bremse公司提出购买宝马航空发动机的图纸、专利和设备,同时还有BMW的名称、商标以及包括首席设计师Max Friz和总经理Franz Josef Popp在内的几名核心员工。
前面提到BFW曾在1921年推出了一款名为Helios的摩托车,事实上它采用的同样是宝马的M2B15发动机。宝马与BFW合并之后,总经理Franz Josef Popp决定开始摩托车制造业务,于是他让设计部负责人Max Friz对BFW的这台摩托车进行评估。在经过了严谨的解析评估之后,Friz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对于Helios摩托车最好的处理办法是将它扔到河里。Friz特别指出,Helios最大的问题出现在它的布局中,纵置双缸发动机布局严重影响了后面那个气缸的散热。
这个世界上恐怕没有任何人比军火商更喜欢战争了,作为德国最重要的航空发动机制造商之一,宝马也将会从军方无休止的订单中获得巨额利润。然而公司总经理Franz Josef Popp却并没有因此而高兴,一战结束时的困境还历历在目,如果公司再次将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军方订单中,那么就等于将自己的命运与纳粹当局的政策绑在了一起。1940年在给监事会主席的信中,Popp写道:“如果航空发动机的研制遇到任何挫折,都将会是对整个公司的致命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