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蒙古 于 2017-3-23 12:30 编辑
说说16年5-6月新藏行床车生活的细节 体会与16年5月-6月天津到叶城,单车单驾的途中生活。
“宿车”是“住店”的对应词,我自己定义的。驻车大家都知道是长时间把车停在一个地方。 通过内部改装以实现卧姿睡觉功能的车网络上称之为“床车”区别于房车的根本区别是在车内人员不能站立,但可以在床面上坐着。我不认为可以平躺睡觉但必须爬着进出不能坐立的车也叫“床车”,确切的说仅仅是“可躺式座椅”。 我的床车构思改装是2009年5月,改装后经历了2万公里的使用,可以说基本可以满足2个人行车和宿车的需求,2016年又经过一轮优化和提升。最大的区别是吧双人床改成了单人的。 目前,同是可以提供20升水的储备,变频自感应水泵可以实现“自来水”和自吸注水,很方便。
通风防蚊百叶窗和后门沙网构成了通风防蚊功能
带有双电源自动切换控制器的第二电瓶和前中后三排12V取电插座提供生活用电系统 碳纤维12V座椅加热垫提供卧具加热
遍布的挂点(开口和环装吊耳)可以满足固定绳索、弹性罩网的钩挂,
除了防火墙之外(短板)车厢全部涂刷了进口纳米陶瓷隔热涂料以减少内外双向导热。
全部玻璃窗粘贴隔热膜、铝箔反射、避光复合窗帘,可以实现夜间不透光遮蔽。
车内外温度计、湿度计、双电源电压表提供环境数据。
消防器功能不再多说了,必须的。 高原级燃气储罐、防风燃气灶、烧水壶、2+1.3+0.7升保温容器、1升焖烧壶、多用途烧煮锅、18厘米户外压力锅,8°羽绒睡袋2条,棉被一床,棉褥枕头等 塑料盆2个,晾绳、衣架、夹子、各类绑带…… 一般7点半或8点醒了,赖上20分钟看看车内外温度,揭开窗帘,开一条窗缝透气,看看气象预报(阿里地区基本没有信号)。更衣下车,打开全部车门,有条件时(大部分没有这个条件)栓绳晾晒被褥,实在没有就把被子搭在车门上,因为车内外温差3-5度,在进藏后车内温度一般是3-10度,人体呼出的水汽形成凝结水,必须晾晒。即便没有太阳西藏的干燥也有除湿效果。 第一件事是烧水,一般要烧4升水把所有的容器全部灌满,在低温环境下这个过程需要1个半小时,在“死人沟”大风1度环境下需要2小时。这种高原燃气罐的质量很好几乎可以在低温环境中全部气化,而且热值也高。按仅仅烧水使用,一罐可以用4天!
为了不得病,一开始我用压力锅烧100度,,可是烧开的时间大大延长,烧开后还要放气泄压很长时间(海拔/水沸点=4千米/86.5度,5千米/83.2度)再灌倒壶里也就是不到80度。到了后藏都用5升桶装水也就不用压力锅烧了,也没有拉肚子。 准备半天的口粮:一只苹果打皮切块、4-6颗核桃拨仁、10颗左右的红枣(基本不洗)、一个咸鸭蛋或者煮鸡蛋、一壶酥油茶(前藏有牛羊是藏民自己熬制的黄油和奶比较浓不加糖,后藏基本是奶茶粉加很少的黄油和糖熬制的)、干奶豆腐、一杯奶或者咖啡、面包片2片(到了后藏由于纯味的面包很少,也就不吃了),前藏时还有麻酱和果酱,后藏时嫌麻烦也就不吃了。有两次想煮些稀粥喝,想的挺好:一早用高压锅煮一阵再倒进焖烧罐等中午喝。可是高压锅泄压后的粥已经温温突突得了,再倒进焖烧罐什么作用都没有了。平原的煮饭与高原完全不可复制啊。所以后来想喝粥就把罐头八宝粥热一下解馋了。
整理车务:
煮水的时间整理卧具、调整归位杂物(食品箱、衣物包、被褥袋、相机包、药箱)、布置捆扎行李(所有的包和箱子必须用弹性绑扎绳牢牢的和车上的挂钩拉住,放吃食的托盘照相机也要用橡胶带拉住,否则颠簸的路面会让它们蹦跳移位)、查看地图、设定导航。
早餐:
主要是喝奶或者喝水,其他的吃食开车后再往嘴里填,核桃和红枣一起嚼味道不错!收拾灶具餐具装箱。从睁眼到发车磨磨蹭蹭地需要一个半小时,如果住店需要2个小时。 绝大部分时段基本中午不吃午餐,实在饿了嚼几块奶豆腐再加几颗枣。有精力时翻腾食品箱找几块天津带来的点心,大部分时间没有这个精力(回到天津是点心一共消化了2斤),由于高原没有蒸烤面食提供,一程下来深知被称作“成吉思汗军粮”的奶豆腐干奶皮子真是顶戗!一直到晚上8-9点多(藏地和北京时差接近1-2个小时)。 晚餐:
一天下来很疲倦真的没有精神再折腾做饭了,除了个别几次是煮方便面加鸡蛋,其余基本在饭馆用餐。(车上带的军用自热口粮、各种罐头、咸菜的消耗量也不大回到天津一整理箱食品几乎还是满满的。放在车顶的俄罗斯自热口粮有几盒在暴晒和低压环境中破裂)由于驻车过夜的选择基本都在乡镇,所以后藏的餐饮条件还是可以满足中下等需求的,我一般选择川菜馆要汤面,或者米饭+汤菜。这里的饭馆煮饭、煮面都用高压锅不像网上说的那么半生不熟。 1城镇的第一首选是医院的后院住院部。可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而且安静、安全; 2小型乡镇饭店或旅店楼前和前厅商量给10元钱,用卫生间,或者补水; 3内地大型景区停车场也很安静还有卫生间。车的摆放位置也要考虑隐蔽、不扰民; 4高速服务区的后院,增加一个考虑就是躲避阻挡大车噪音。 5车的摆放,一般后门靠无窗户的墙,车的右侧也有墙或者有车,这样把前门和后门打开可以遮挡路人的视线。如果是在空旷地主要考虑防雷击和洪水,我新藏行最接近空旷地的宿车是在“死人沟”后续再表。严冬季节曾经因为机舱没有盖棉被导致双电瓶耗尽也不能启动,北京大队的越野前辈辉腾拿来开水浇汽油分管帮助汽油气化后顺利启动! 先要把行车状态的捆扎状态调整到宿车状态,铺好被褥(如果天气在6度以下就要打开电加热高档,把被子平铺开加热,睡进去之前再铺成被窝盖上睡袋。)。如果天气很凉早晨把被子翻过来通风后平铺好,途中提前目标时间1小时开始低档加热,这样可以保持电瓶能量储备。 所有车窗贴上避光帘。再把强光手电、手机、地图、游记、水杯等放到手边。副驾座椅后面腾空放一只夜壶(别乐,必须的)。把后车侧窗和中门窗打开一条缝以便透气,如果风雨很大就不必了。 准备停当,把鞋放在车顶吹风,进车锁门。这一通忙活已经气喘吁吁了,赶紧钻进热被窝先不脱上衣斜靠着后门做深呼吸约莫10分钟,(全过程需要30-40分钟,比住旅店快1个小时)看看路书,发发一天的照片,一天下来最舒坦的时刻到了!
A老车:没有经过隔热和密封改装,车头迎风方向驻车怠速,风扇外循环模式,每小时耗油0.9-1.0升。优势:发动机变速箱保持热度,确保胶质密封件不失弹(老车曾经发生过密封严重泄漏)。车内温度22度,那叫个舒服踏实,就是怠速的微微震动和噪声需要习惯N次。 B新车:经过隔热密封改装,车头迎风方向驻车,前车窗开4毫米微缝,内循环1小时提升车内温度,被子平铺,下面电热毯高档加热。被子上平铺16度信封羽绒睡袋让被褥热透,熄火。头戴鸭绒睡袋帽子,一点式半裸,半夜高档加热两次,每次 20分钟,很舒坦。早晨醒来时户外极值温度-28度,车内-22度。启动车开热循环风后起床。 A车模式:除了15升的油耗以及对震动噪声需要习惯外。很好!(这是北京大队骨灰级单车穿越的“辉腾时代”的经验哦) B车模式:如果找到12V温控器就完美了,如果温度-30或以下从车保护的角度应该怠速模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