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0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行走长城 自驾西部(十五)

[复制链接]

717

主题

727

帖子

2163

积分

e族大天使

Rank: 3Rank: 3

注册2016-3-3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3-16 01: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戈壁大漠中感受古老长城

   

    西行第十五天

    下图是20150606西部寻墩路线

   

   

    昨晚的狂风,虽然让三个人的帐篷都经受了一次考验,但同时也为今天带来了一片蓝天。早上7:50在板桥镇附近加满了油之后,沿着县道214继续南下。沿途右面是村庄和绿洲,而左面的龙首山脉,是连绵的丹霞地貌。要是再往北就是沙漠的边缘了。

    清晨的阳光照在红褐色的岩石上,反射出橘黄的光芒,与背阴的地方,形成强烈的反差,让我们饱览了阳光照丹霞的美景。然而观景之余更重要的任务确是寻找伫立在霞光中的墩台。

    8:00,从县道上远远望去黄褐色的山顶上屹立着一个墩台。这个墩台位于板桥镇古城村东北约2公里的山顶上。说是山顶,由于距离村庄不远,其实并不高。拐下x214左转进入土路,不远处就停车。不到20分钟就到了这个墩台的的跟前。此墩台基比较完整,为土坯垒砌,大概有5米高。在墩的南侧有五座圆形的旗杆墩,(插旗墩),为石块和黄土混砌而成。残高1-2米。与之前见到的插旗墩基本相似。(参见以下五图)。

   

   

   

   

   

   

   

   

   

   

    9:00到达明沙堡。明沙堡旧称沙委壁,位于板桥镇土桥村东。传为唐代所建,历朝沿用。明嘉靖二十八年、万历元年重修,为长方形。南北长约300米,东西50米。夯土结构。城堡遗址保存较好,北侧有门,墙体残高约6米,最宽处不到5米。据传堡内还有一古井,可惜没能找到。现堡内已经被当地农家用作了场院,周围被农田包围。从文保碑上的时间可以看到,此堡在1987年就开始列为县级文保,但到了2012年依然是县级文保单位。而临泽县的古城堡遗址目前比较好的除了明沙堡,还有一处平川故城但已经基本损毁,因此对明沙堡的保护,至少应列为省级文保单位。因为,周围的注水农田使土质容易稀松,对古堡的留存还是有一定的影响的。(参见以下九图)

   

   

   

    这是放佛龛的么?

   

    古堡变场院

   

   

   

    保护范围形同虚设

   

   

   

   

   

   

   

   

    明沙堡距离临泽县城只有20多公里,紧邻214县道,交通非常方便。村子的规模也是越来越大,生活水平在当地还是比较好的。这从下面这位天真的孩童穿着打扮和无邪的笑容就能感觉到。

   

   

    在土桥村东北50米处,就是五个墩烽火台遗址。这里往南大约不到100米就是刚刚造访过的明沙堡。二者相距如此之近,看来在建立古堡之初还是应该有所考虑的。五个墩烽火台,现仅存四座,呈南北排列,每座间距不到10米,这也许就是五个墩的来历吧。每座墩台均为夯土方锥形结构,损毁都非常严重。残高有7-8米,底部只有4-7米。(参见以下三图)

   

   

   

   

   

   

    在明沙堡遗址北面100米处,是头坝墩。位于板桥镇土桥村北100米处。建于明嘉靖十六年。长方锥形,夯土筑造残高4-5米。(见下图)

   


    沿着x214继续南下约7公里,到达华尖村,离开县道左转不到两公里便来到了华尖村东北约2公里的小口子墩的山下。

    李少文老师在其《明长城通览》中曾描述:在张掖城北约40里的靖安堡华尖,始见万山丛中有相呼应的连墩,位置山梁上是否有短墙,但猜测没有。为了印证这个猜测。于是把车停在山下的沙地上,开始往山上走。此处海拔约1500米,而小口子墩的海拔高度在1600米多一点。踩着外硬内软的土层,爬上第一个山坡,便看到远处的山谷里有一处平整的土台,上面分布有硕大的经幡阵,距离太远,长焦拍的都很模糊。往上看已经见到了山顶的墩台。啊!原来这还是座十连墩的烽火台呢。10点来到小口子墩的近前。这是一座正方锥形墩台,高6-8米,夯土包砖(土砖),果真没有短墙。四周散落着诸多石片,墩台南侧一字排开十座插旗墩残高1-2米

    六月初正是入夏时节,也是万物充满生机的时刻。而此时眼里却是连绵荒芜的群山,眺望远方无际的山峦,仿佛见到山谷里正有千军万马,潮水般涌来,在这农耕和游牧交两大民族交织的地方,一场为争夺生存空间的战争又将爆发(。参见以下六图)

   

    下图版权属于老王

   

    上图版权属于老王

   

   

   

   

   

   

   

   

   

    下图版权属于老王

   

   

    大约中午12点,路过靖安乡,左边的山上又有一残破烽燧。这一段的烽燧都是建在左侧的山上,大部分都能直接看到,而有些如果不预先了解,还是很难发现的。驱车来到山下,翻过两道山坡,来到了这座墩台的近前。这里的山势并不陡峭,加之烽燧一般都建在离平原较近的山上,虽然土质比较稀松,但一般在一个小时之内还是能爬到墩台跟前的。而这次花了将近一个半小时,也说明墩台距离平原还是有些距离的。这是一个已经非常残破的墩台,尽从下面的基座尚能分辨出是个方形夯土的台子。顶部残留不到四分之一。南面依然排列着五个插旗墩。

    回到山下,干涸的沙碱地,泛着片片白泽。土色的蜥蜴在这块贫瘠沙地上用自己的方式在顽强的生存。几座包着灰浆的红砖老坟,矗立在一片经过平整的黄土地里,依扶着荒芜的群山,被吹过的黄风所带起的沙尘卷裹着,显得那么的清冷凄凉。(参见已下六图)

    (下图版权属于老王)

   

   

   

   

   

   

   

   

   

   

   

    今天沿着x214一直往南,先后经过了古城墩、头坝墩、五个墩遗址、小口子墩和一个未知名的五连墩。拜访了明沙堡遗址。这些墩台遗迹有的在山上,有的在离山很近的农田当中,分布的特点大都是沿明长城一线,长城外围也有少许分布。走势也是沿着龙首山脉和平原交界线,从西北-东南。既有孤墩,也有带插旗的连墩。而在群山的深处也有墩台的存在。在x214县道31公里处的山上,有一如竹笋般的细长残墩,肉眼仅能隐约可见,至少在十数公里之外,时间、精力所不能及,只好忍痛放弃。

    而在刚刚经过的那个未知名的五连墩东南面的山上,又有一座墩台。本来车已经开过去了,发现后,又掉头回来。沿着山谷间的土路,一直开到不能够再往前行。下车上了一个山坡,远远望去,墩台上有一黑点,还在转动,开始以为是面旗子,又觉得像一个人,可是在这个荒芜的就连羊群都不来的地方,会有谁来的呢?再离近些,用长焦拉近后确认那是一只灰鹤。这是第一次在墩台上见到仙鹤,兴奋之余,不禁在想这种荒凉的地方怎么会有如此的大鸟呢?只是担心这吉祥之物在这荒芜的地方如何生存。后来,得知由此往南15公里有一人工养殖的鹤园,这只很有可能是从那里溜出来的。本来拍了不少墩台和仙鹤的照片,但在这里也只能再次借用老王的图片了。(之前已经多次提到,这次存储西行照片的硬盘,已在去年丢在了宁夏青铜峡的宾馆里面。不但西部拍的照片全部丢失,前几年的照片和有关长城的资料也不复存在了)。

    由于在此偶遇仙鹤,于是同行的品位和老王都将此墩称为仙鹤墩。在长城上和仙鹤偶遇也是一种缘分吧。仙鹤墩也是一座夯土墩台,建制与其它墩台基本相同。只是墩台周边有十分明显的正方形台基的痕迹。(参见以下六图)

    (以下所有图片版权均属于老王)

   

    墩台上的仙鹤左顾右盼,仿佛是在等待着什么。

   

   

    想必仙鹤也没有想到,这么僻静的山中,居然会有人前来,而且还是来自数千公里之外。

   

   

    很容易的分辨出土台基

   

    仙鹤墩近景

   

    回眸仙鹤墩

   

   

    15:20经过x214县道25km处路边的墩台。墩台很方正,墩体两道明显的沟槽据说是为挂绳梯而用。墩台四周有明显的堆放建筑垃圾痕迹。不过。在路边能保存的这样也算不错了。(参见下图)

   

   

    过靖安乡继续沿着x214前行约7公里,左转就是去往平山湖乡的Y360乡道。不过这条乡道路况还是非常不错的。大部还算是柏油路。在这条乡道的沿途也有十多个墩台,属于祁连山北麓的墩台。

    孤山烽火台,位于平山湖蒙古自乡人峻口东北4.8km的山顶上,始建于明嘉靖16年。正方锥形,由黄沙土和蒿草夯筑。外由石板河沙土包砌。墩台形态保存基本完整,近前可见到石片和陶瓷残片。(参见下图)

   

   

    在孤山峰南北面3km的南山坡上有一石块与黄土混砌的墩台。平易一号烽火台:位于平山湖蒙古族乡平易村西南1km。始建于嘉靖16年。正方锥形,留存之好还是很少见到的。(参见以下二图)

   

   

   

   

    离开平易一号墩继续向北约20分钟车程。路边有一残堡,面积并不太大,三面黄土夯筑,西面依山为墙,由于地处两山垭口之处,分析应该是个过路的哨卡。在西面山上不远有一夯土墩台,再往远眺,垭口两侧的山脊上,恍惚有断续的墙体。天已晚,不得见。(参见以下4图)

   

   

   

   

   

   

   

   

   

    拍完照片,晚上7点半已过。于是原路返回,寻找扎营场所。在距离x214还有4km之处,有一条及其僻静的柏油路,来到尽头,原来是一条被河水冲毁的断头路。公路经过多次的洪水泛滥,已经把路面冲出一条宽有百米,深达8-10米左右的深沟。沟的两端被冲刷的非常陡峭。

    选择了在离崖边大约10米的地方搭起帐篷。此时西面霞光将落,东北升起滚滚乌云,预示今晚肯定要有大雨。找了数块大石压在帐篷的四角。特别找了一块20多斤的石块,压在一角。饭毕已是晚上九点多了。万籁俱静,风雨也未见到来。疲劳一天,很快就入梦了。

    不知何时被帐篷的抖动惊醒,原本方形的帐篷,被吹得几乎成了片状,剧烈的抖动把除了四角之外的其它地方都被风兜了起来。此时,暴雨倾泻而下,风势更加猛烈,帐篷就像汪洋中的一只小船,仿佛随时都会被巨浪抛起。而一旦帐篷被风掀起,几米处就是断路的尽头,,后面的结果就不敢再想了。情急间,摸到了那块20多斤的重的“压舱石”,于是隔着帐篷,两手紧紧抱住。此刻心中这才稍安,便开始坐在帐里感受起暴风雨的洗礼来。不到半小时,风停雨住,看看时间已是午夜12点多了,于是继续做梦。那只半夜两点多又开始经受同样规格的第二场风雨的洗礼,这次有了经验,任凭帐外狂风暴雨,我在里面抱石而卧。

    将近凌晨4点,风雨终于平息。此时又想起那句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的话来。彩虹,明天会有吗?

   

    连续里程5443km

(转载自易车网)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

快速回复主题

温馨提示

手机版|FBLIFE.COM

GMT+8, 2025-2-7 09:04 , Processed in 0.502359 second(s), Total 10, Slave 9 queries ,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