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边界牧羊 于 2018-12-9 18:04 编辑
万里长城十三关-------嘉峪关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公里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天下第一雄关、边陲锁钥之称。嘉峪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的美称。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全长约60公里。长城城台、墩台、堡城星罗棋布,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重叠并守之势,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御体系。
明代时,出了嘉峪关往西就是西域了。
万里长城十三关------玉门关
玉门关又称小方盘城,为丝绸之路通往西域北道的咽喉要隘。关城为正方形,黄土垒就高10米、上宽3米、下宽5米的城墙保存完好,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面积633平方米,西北各开一门。相传西汉时西域和田的美玉,经此关口进入中原,因此而得名。提起玉门关首先要讲到张骞出使西域的一段历史,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文化、贸易交流日渐繁荣,为确保丝绸之路安全与畅通。大约公元前121年---107年间,汉武帝下令修建了"两关",即"阳关"、"玉门关"。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那悲壮苍凉的情绪,引发我们对这座古老关塞的向往。
张骞出使西域。这位城固老乡真是了不得,甘肃以西几乎所有的博物馆里都有他的身影,他与丝绸之路密不可分。
这是一段汉长城。犹如一条搁浅的老龙。
在嘉峪关悬壁长城景区里,还有一个玉门关遗址,并标有‘最早,最晚的玉门关遗址’。有点不明白,只能说明久远历史的飘忽不定。
万里长城十三关------阳关
阳关,为汉王朝防御西北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关隘,也是丝绸之路上中原通往西域及中亚等地的重要门户,古代这里水源充足,阳关凭水为隘,据川当险,与玉门关南北呼应。
阳关古塞建在荒漠之中,占有"一夫当关,万人莫开"之险要地势。
阳关和玉门关,一个在南,一个在北。在离开两关以后就进入了茫茫戈壁大漠。两者都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是丝绸之路上敦煌段的主要军事重地和途经驿站,通西域和连欧亚的重要门户,出敦煌后必须走两个关口的其中一个。
汉唐时期,阳关军士即借以此水而生息。西土沟平时上游干涸,下游有泉水汇成水溪北流,时有山洪暴发。洪峰过后,沟岸纷纷塌落,河床加宽,大量泥沙顺流而下,遂在下游沉积。泥沙在西北风吹扬搬运下,形成条条沙垄,阳关古城逐渐被水毁沙埋。
隋唐时期废弃后,慢慢荒芜,只剩下被称为"阳关耳目"的墩墩山烽燧立于大漠戈壁之上。
后记
长城,绵绵万里,蜿蜒起伏,如苍龙一般,从西陲戈壁一路风尘仆仆直扑渤海------它向往蔚蓝色的大海。
长城,历经沧桑,见证了不死中华的聚散离合与腥风血雨------它渴望太平盛世。
长城,踉跄走过崎岖不平的两千多年,虽累累伤痕,却仍铮铮铁骨,巍然屹立------它是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丰碑。
然,长城它毕竟老了,它也累了。君不见,它长长的身躯已颤颤巍巍,支离破碎。从当年修长城的诸侯君王到‘九一八’枪响,试问长城可曾挡住过谁?孟姜女的眼泪能催垮它,戈壁风沙能淹没它,外强的铁蹄能踏过他,乌呼。
长城,看似挡住了外敌的袭扰,但也遮挡住了自己的视线,束缚了自己的手脚,隔断了民间的往来交流。历史告诉我们,只有披甲执枪,纵马驰骋,所向披靡才能成为永远的王者,海纳百川,改革开放才能繁荣昌盛。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才能永立不败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