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介绍一下这座园子:
十笏园,又名丁家花园,位于山东潍坊市胡家牌坊街。地处山东平原的潍坊在清代是一个商业活动频繁的地方。这里曾经有十六座古园。 在清光绪年间建成的十笏园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座,也是仅存的一座。由于潍坊处于南方和北方的交界地,故园林的风格也显出南方和北方两种风格。这里的商人、文人既可南下苏杭,也可北上京都。两处各具的优点长处在这个宅园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当年康有为在园中居住三个晚上后写了《十笏园留题》:“峻岭寒松荫薜萝,芳池水石立红荷。我来山下凡三宿,毕至群贤主客多。”园中不仅松萝荫深,而且池清亭秀。高朋满座,文士竞骚,给这个私家园林更增添了文人气氛
十笏园西接郭家巷,东、北是宅院。全区分三跨。东西都是较为疏朗的园林式庭院。中跨是纯园林。三跨并行,中跨辟园,呈现前园式,与江南园林的后院式、别院式还是有所差别的。
中区水池占了三分之一的面积,是园林的戏剧中心。把四照亭置于园池的中心部位,这是大园水景的处理手法,如拙政园的中岛,但在小园中都是沿边近水布局建筑,如退思园的闹红一舸、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狮子林的荷花厅等。四照亭,四面都是三开间,当心间大,稍间小,呈南北狭,东西窄平面,屋顶三重檐,檐檐相叠。名为亭,其实是榭,四面设美人靠,任人凭望。所谓四照,即四面可观。东观山亭,西观曲廊,北赏砚香层楼,南眺十笏草堂。亭西侧为入口,题额云涛,题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十笏园连接四照亭的是西北角的九曲桥。但是虽用桥,却不似江南园林的平桥,桥面平而曲,构造立墩起拱。桥分三拱,弯曲成半圆形,平面形式较为怪异,不似江南园林的灵活轻盈。据说,在四照亭的东北部也有一桥连接舫稳如舟。
池东假山是一佳处。全山用湖石堆成。这里的堆山湖石较为圆润。在乳白圆润中透出玲珑之气。有时几个巨石层摞如云南石林。磴道徜徉其间,直达5米之高的北部峰顶。山势北高南低。北峰有蔚秀一亭,南岭有聊避风雨亭一座。南北两亭随山体皆依东墙,西俯东望皆是景。
池之东北有船舫一座,因三面着陆,一面临水,故云:稳如舟。舫东、北、南三面与东山余脉相接,北出门可寻道登山,西凭栏可临水观鱼。
池之东南角,有一亭三面临水,曰:漪岚亭。漪为水波动荡,岚为山水雾气。表明亭揽东山之灵,凌西水之韵。左思有赋《吴都赋》:“雕啄蔓藻,刷荡漪澜。”王维有诗《送方尊师归嵩山》:“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彩翠忽成岚。”此亭攒尖,脊成盔顶式,五面围栏,绿柱红枋,形态小巧,不过太小,令人想到怡园的螺髻亭。亭边立一玲珑湖石,上题“十笏园”三字,此石形态娇好,上中下三孔并列。南岸硬地为过道和平台,岸边叠石,平台左右各立一个石笋,如旗杆,北方特征明显。南面为十笏草堂,堂三间,砖砌,硬山顶,十分简朴。
池西南角,有一亭名:小沧浪。它美与拙政园的小沧浪、沧浪亭一样是源于《孟子·离娄上》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亭平面方形,红柱不经斧斫,木瘤可见,屋顶为草顶,攒尖式,亭内置一圆石几,以四围栏杆为座,甚是简朴。
漪岚亭池西是游廊。游廊以直为主,成为西跨院的东廊。廊东面开敞,设美人靠椅。廊西面封闭,砌墙开漏窗。一面尽临湖光山色,一面隐约院中竹木。一实一虚,一开一闭,显然也是江南园林的做法。廊在北端东折北走,成曲廊,一角入水,断栏设阶,下与桥通。
池北为龙墙,中间开八角洞门,门顶硬山檐压顶,门与墙为青砖砌成,满墙拼砖漏窗图案。正对门口立一太湖石,作为对景,此院全为开敞硬地,为北方式院落。春雨楼二层,一层出披屋檐廊,开方窗,二层粉墙开圆窗,屋顶用三重叠檐。
院内正中砚香楼表明它的书房性质,二层,砖砌,屋顶为硬山,上楼可南望湖亭。西厢春雨楼前与廊接,二层东南开窗,可揽园中胜概。院东另成跨院,院墙为龙墙,粉墙青瓦,漏窗圆门,上题园胜和紫气东来。入东院,北面为玻璃花暖房,院中有曲池一口,内植莲花,环池叠石,杂以草本箬竹,有江南园林的味道。
水池西面曲廊上开圆洞门,入门为西院,主堂在北,名深柳读书堂,原为主人客厅,左静如山房,右秋声馆,院落冬青植篱分出整齐庭院,南门处于墙角植紫藤,上架花架,廊墙边植竹一丛,立湖石几个。穿堂入后院可见碑刻及其它文物琳琅满目,如春秋战国时的青铜兵器,明清陶瓷、金石印章、韩愈的草书和郑板桥的书画等。
(照片整理好后发)
[ 本帖最后由 贺兰山古树 于 2011-6-6 13:10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