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日
丹东——沈阳
去办起床后的第二件事,必须的。
这位大姐深谙文武之道,张弛有度。来顾客时,接待一下,空闲时,跳绳健身。
由来只有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哭。
这个场景挺有意思,那哥们见我举起相机,侧过脸去。
由己及人、及社会、及国家,是不是这个道理?
我是个猪肉粉条的肚子——怪不得出海口问题谈判没派我去。老婆大人喜食海鲜,尽管出海口问题谈判也没派她去。在痛苦得犹如没有打麻药而摘掉几根肋骨地掏出几千大毛后,拎着几兜海货直奔旅馆,准备借厨房煮食。
路遇三人在鸭绿江边公园拍照,持相机者在倾斜背景下似乎在玩儿杂耍,失去重心而不倒。小孩儿双手握拳,头顶铁杵,神态表情与雕塑人物反差强烈,煞是有趣。
江面上,机动舢板的驾驶者怡然自得,后面是朝鲜的挖沙船。
又是一些非常勤奋的游客,我还没吃早饭呢,他们已经开始乘船游览了。江船的背景,正是中朝友谊桥。
鸭绿江大桥全长946.2米,其中中方桥长569.9米,于一九三七年开工建设,一九四三年交付使用。大桥上行铁路,下行公路。当时公路桥面铺设木板,一九七七年换铺水泥板后就再没有修过。
多年没有大修过的鸭绿江大桥钢梁已锈蚀斑斑,有的桥面板移位、断裂,致使大桥承重能力减弱。几年前修整后,大桥桥面的承重能力由原来的十吨提升至二十吨。
一列丹东——平壤的火车正好从桥上经过。
为了满足游客需要,已由周发三列调整为日发一列了。
友谊桥的下游,就是鸭绿江第一座大桥,俗称“断桥”。
两桥相隔不足百米。
此桥为鸭绿江上诸多桥中第一座桥,一九0九年五月动工,一九一一年十月竣工,由当时日本朝鲜总督府铁道局所建。始为铁路桥,十二孔,桥长944.2米,宽11米。
从中方数第四孔为开闭梁。
以四号墩为轴,可旋转90°。
以便于过往船只航行。
远景看得更清楚些。
伪满时期,日本人在此桥上游建成第二座铁路大桥(即中朝友谊桥),一九四三年四月启用,遂将第一桥改为公路桥。
一九五0年十一月至一九五一年二月经美军飞机多次轰炸,第一桥毁为废桥,只剩下半截,朝方一侧只剩下几个光秃秃的桥墩,中方所剩四孔残桥保留至今,一九九三年六月动工修整,辟为旅游景点,命名为“鸭绿江断桥”。桥身漆成浅兰色,意在不忘战争,祈盼和平。 早饭吃得不咸不淡。蛋白质足了,卡路里够了,肚皮还是有些发瘪。
继续顺江而下。
这艘渔船用的好像是叫抬网,造型做振翅欲飞状。
对岸应该是一座煤码头,高大的建筑物那是一定要刷上醒目的标语口号的。
塔式抓斗卸煤机正从火车车厢中卸煤。不知是设备保养不足,还是操作手不熟练,叮叮咣咣的撞击声不绝于耳,清晰可闻。
是,又一名军人走了过来,是冲锋枪。
不知啥人在这里劳作?车里装的又是什么?
或许这就是“先军政治”的缩影。 沿江而下,江面上赫然出现了一组庞然大物。
桥址在中朝友谊桥下游10km处。中方连接线起于已建成的丹东至大连高速公路丹东西出口,沿线与集龙线、国道201线、浪东线交叉,经杨家堡、沿兴丹大街、浪头港东南1.5km文安滩北侧跨越鸭绿江进入朝鲜境内,在朝鲜三桥川北侧的长西附近为终点。
中国曾多次提议新建鸭绿江大桥,但朝鲜一直表现出消极态度。直到温总理访问朝鲜,才同意建设。
新鸭绿江大桥总长20.4公里,宽33米,具有往返四车道。2011年5月1日举行了新大桥栈桥开工仪式,按照计划,桥梁建设三年竣工。总工程费为18亿元人民币,中方承担全部费用。
现在开工费用全部由中国承担的新鸭绿江大桥,代替的不仅是只能承受20吨以下的车辆、单方向运行、却承担中朝七成贸易额的交通渠道的中朝友谊桥,连接的还是东北广阔的市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中国为引领朝鲜走向改革之路的一笔投资,中国在通过做生意的方式引领朝鲜自食其力,输液管策略要比针管策略更高一筹。 顺路而行,路边突然出现了铁丝网。 显然是边境界限。 窥探,是所有文明或类文明动物的天性。 铁网焊接牢固,涂装饱满,质量上乘。 判断应该没有通电,把相机伸进去,哆哆嗦嗦地拍了一张。 对面有多间房舍和大片的稻田。 类似庑殿建筑的瓦屋有些老旧。 村民正忙着收割。 咦?遥望不见鸭绿江水,以江面分界当属中国地界,铁网外定非吾国吾民,谁跑到我们这里耕作来啦?谁动了我们的边境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