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蛙是生活在雨林中的一种机警蛙类。身体较大,棕色背面,沿背侧褶有黑色纵纹,体侧有黑斑,白色腹面;口角后有两个浅色颌腺;雄蛙在咽侧下有外声囊一对;指垫不显著,趾间有蹼。白天隐伏在草丛洞穴或石缝中,夜间外出觅食小鱼,昆虫。
海南雨林是蛙类生息的天堂。以蛙类为代表的两栖动物,是科学家公认的环境变化的风向标。然而,随着人类对自然无情的侵蚀,蛙类在锐减。生存还是毁灭?是蛙类遭遇的难题,也是人类面临的选择。挽救蛙类,保护它们的栖息地,也是在挽救我们自己。
多样蛙类的生息天堂
雨林中的蛙种类繁多:大多数蛙亚科的蛙类都生活在地面或水中;而树蛙科的蛙类脚上都有吸盘,可以吸附在石壁或树叶上;姬蛙科的蛙类个头大多都很小,而且头小体大,后腿强健。
斑腿跳树蛙(树蛙科、泛树蛙属)
清明时期,海南岛西南部每天都会下雨。我坐在一辆载了不足7人的中巴车上正向外张望,路边的山丘上种满了橡胶,路上还不时会出现几个割胶的工人,远处云雾缭绕中暗黑色的大山,就是著名的霸王岭自然保护区。
汽车缓缓驶进了霸王岭林业局的管辖区,路边零星传来几声沼蛙的鸣叫,稍微解除了一下旅途的疲乏。此地是为保护仅存的黑冠长臂猿而建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留了7万余亩的天然雨林,这里的原始林与原始次生林生态环境相对完整,因此是拍摄和观察蛙类理想的胜地。
霸王镇是一个人口不足500人的小镇,距离保护区核心区不足20公里,保护区管理局和招待所就在镇上,虽然我来过不少次,但还是对管理局标本室情有独钟,这里陈列了当地各种蛙类的标本。在我国蛙类有3大科,27个属,主要以臭蛙、树蛙、姬蛙为代表,但它们多数还是生活在如同霸王岭这样的热带丛林中。
霸王镇的路边总是会逗留许多拉客的摩托车司机,一路过就上来盘问拉你上山旅游的事,而我却要绕过他们见一个老朋友。阿杰是一位霸王镇社区普通的村民,我与他认识3年了,每次我来霸王岭都要挤出点时间去看望他。一方面是看看他在山里采了什么新兰花,抓了什么蛙养在家里;另一方面对于背包族的我,可以借用他的摩托车到保护区的东2管理站。于是,我的拍摄工作就这样开始了。
我在保护区山上的管理站落了脚,由于气候过于潮湿,洗过的衣服一直没有干;由于大雨的原因,物种评估的工作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我布置在雨林中的红外线相机由于湿度过大,镜头上已结满了水珠,所拍摄的照片也仅仅是被雨水打落而悬在半空的树叶。
独特的雨林生态系统。雨林为蛙类的生活提供了适宜的生态环境。蛙的生活中需要有水域和陆地,蛙的幼体——蝌蚪必须生活在水中,而成体都需要生活在近水的潮湿环境中,因此对环境的要求会更高。
下午4点,雨说停也不算停,依旧淅淅沥沥地下着。我坐在保护区管理站的屋檐下无聊地抽着烟,数着飞在半空的白蚁,尽管它们拼尽全力,但湿透的翅膀并不能在空中坚持多久,因此大部分的白蚁很快落到了地上歇息。
大自然跟这些白蚁开了一个硕大的玩笑,雨水不但冲垮了部分白蚁的巢穴,而且还唤醒了它们的掠食者,几只泽蛙趴卧在白蚁群边大开杀戒。泽蛙个头不是很大,但长着一条极富粘性的舌头,舌根位于下颚前部,因此舌头能弹进弹出并可以伸得很远,当泽蛙的舌头一旦弹出并粘到白蚁后,它们会通过眨眼使眼球后移,由此生成的力量可以将白蚁推进喉咙。
雨林中的蛙种类繁多,但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种是蛙亚科,另一种是树蛙科,最后是姬蛙科。
大多数蛙亚科的蛙类都生活在地面或水中,泽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们栖息的环境周围肯定有大面积的水源存在,这样的环境才可能免受天敌的捕杀。那些泽蛙大快朵颐白蚁也常选泽下雨的时候才集体出动,同时又避开了被捕的危险。
树蛙仅产于非洲及亚洲热带地区,故又称为旧大陆树蛙,共有180余种,我国有40多种。它们的指(趾)端都有吸盘,吸盘内有“Y”字或“T”字型软骨,有的种类趾间还有发达的蹼,可以吸附在石壁或树叶上,在雨林这样的灌丛之间穿梭,可以得到丰富的昆虫,也避开了地面层的掠食动物。
第一次见到姬蛙,你会惊叹上天造物主的奇妙:这种头小腹大的小蛙体长仅有2?3厘米,身体呈扁平的三角形,背面粉棕色,中央醒目而美丽的深色塔状花纹宛如精致的雕刻,简直就是一件天然的艺术品,人们又称其为“木纹蛙”。它们平时喜欢喜欢躲在草根、土缝或石头底下“捉迷藏”,背上的“木纹”又是很好的保护色,所以常常只闻其声,不见其影,想找它们需要耐心和很好的眼力。
特殊的声波求爱信号
在雨林中,各种蛙类通过不同方式的鸣叫向异性传达求爱信号。在派对上,几只雄蛙还常会上演“爱情决斗”;甚至在交配期间,雌蛙被掠食动物捕捉到,趴在后背的雄蛙都不肯离去。
海南湍蛙(蛙科、湍蛙属、海南特有种)
雨林中这些外表绚丽形状怪异的蛙类可以说是神出鬼没,想找到它们,必须先要了解整个季雨林。季雨林在我国仅分布于海南和云南南部,主要由低地沟谷雨林和山地雨林,还有高山矮林组成,低地沟谷雨林主要分布在海拔100到500米之间,这里的植被最为丰富,主要包括各种蕨科、苏铁科、龙脑香科的植物,著名的海南黄花梨就是出自这一带。
低地沟谷雨林也是大部分雨林生物主要的栖息场所,可以说是季雨林的主体。但从科学的角度说,生物的栖息场所是需要适宜的生态环境,只有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才能构成不同的生态环境,给动物提供活动场所。
季雨林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生态环境,次生林和原始林两种。在很早以前,当雨林面积足够宽大时,原始林是通过闪电造成的森林大火与次生林发生循环演替的,当大火烧掉一部分原始林的大树,就会在森林中形成一部分空地,随着时间的延续,草本植物受到风的影响会在此繁衍,野生动物在原始林巨大的果树上进食后,通过粪便将种子带到空地上,慢慢发育,这个待发育成原始林的阶段就叫次生林。
原始雨林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是十分茂密的,无法涉及深入,其实恰恰相反,由于原始林的森林层级十分明显,大树和藤本植物遮挡了阳光,因此草本植物得不到发育,所以雨林底层的空间是很大的,很方便我们穿行;相反次生林由于没有大树的遮挡,草本植物发达,几乎呈现无规律的生长,因此根本没有我们穿行的空间。所以我们要寻找珍禽异兽,就要寻找与次生林交会的原始林地带。
正在交配花姬蛙。在繁殖季节雄花姬蛙会鼓着声带不停地鸣叫,向周围的异性发出求爱信号。幸运得到配偶的雄姬蛙会紧紧抱着雌蛙的背部,两只前腿会死死扣住雌性的腋下,以这种方式受精产卵。
一到晚上,这带林子深处总会有一个勇敢者首先鸣叫来带动其他害羞的小家伙,咯咯、咕咕等奇怪的蛙鸣会逐渐贯穿整个雨林,我戴着头灯不断地向雨林中的水源接近,随着与水源的接近,蛙鸣声音更大了,总感觉它们就在你的身边。我慢慢伏下身子,寻着声音传来的方向仔细观察,但却什么也没有发现。这种感觉很奇怪,就像一群隐形的人在和你说话,只闻其声,不见其形,连续几次都一无所获。小心翼翼地翻开几片枯黄的落叶,这些鸣叫的家伙才现了形。
一只花姬蛙鼓着自己咽下声带不停地鸣叫,这实际上是在给周围的异性同类发出求爱的信息,此时的雄蛙只想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获得与雌蛙的交配权利,因此古人会把这些美妙的蛙鸣与新生命的降临联系在一起。幸运得到配偶的雄姬蛙会紧紧抱着雌蛙的背部,它的两只前腿会死死扣住雌性的腋下,它们以这种方式受精产卵。
雨林地区的蛙种类异常丰富,但就其种类的群体数量相对较少,也就是说,姬蛙想在环境复杂的丛林落叶中找到同类的异性,只有通过自身特殊的声囊,发出高振幅的声波传达信息了。
树蛙的求偶办法与姬蛙很类似,但它们的声囊发出的声波振幅并没有姬蛙那么高,因此它们会利用自身其他的特性寻找配偶,吸盘可以辅助树蛙爬上树枝,有的树蛙会爬在有虫蛀的树叶周围鸣叫,这样树叶上的虫蛀圆洞充当了扬声器的作用,这么一来声音就可以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当蛙类寻找到配偶后,并不能直接与雌性进行交配,因为对于一只雌蛙来说,它的周围可能排满了等待交配的单身汉。首先抱住雌蛙的雄蛙很可能被其他的“情敌”用各种方式蹬下来,从而把交配大权留给自己。
每到泽蛙的繁殖季,丛林的水面通常会出现嘈杂的“哇哇”声音,声音短促而沉闷。泽蛙往往会趁着夜色漂浮在水面上进行派对,交配通常要经过数天的时间才能完成,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得不到交配权的蛙类还会趴在一对配偶的后背上,将雄蛙当作雌蛙。甚至在交配期间,雌蛙被掠食动物捕捉到,趴在它后背的雄蛙都不肯离去,可见对两栖动物来说,得到交配的权利是多么难得。
中华大蟾蜍在水里求偶。蟾蜍科的蛙类分布于全世界,共有350多种。它们身体比较胖,四肢粗短,背面布有大小不一、垒状突起的疣粒,善于在地面爬行活动,不善跳跃,眼后有一对突出的腺体,称之为耳后腺。在遇到敌害时身上的疣和耳后腺能分泌白色的毒液,以保全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