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64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丛林蛙

[复制链接]
晋A-058

70

主题

842

帖子

1177

积分

e族大天使

Rank: 3Rank: 3

注册2011-6-28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2-9 18: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沼蛙是生活在雨林中的一种机警蛙类。身体较大,棕色背面,沿背侧褶有黑色纵纹,体侧有黑斑,白色腹面;口角后有两个浅色颌腺;雄蛙在咽侧下有外声囊一对;指垫不显著,趾间有蹼。白天隐伏在草丛洞穴或石缝中,夜间外出觅食小鱼,昆虫。


海南雨林是蛙类生息的天堂。以蛙类为代表的两栖动物,是科学家公认的环境变化的风向标。然而,随着人类对自然无情的侵蚀,蛙类在锐减。生存还是毁灭?是蛙类遭遇的难题,也是人类面临的选择。挽救蛙类,保护它们的栖息地,也是在挽救我们自己。


多样蛙类的生息天堂
雨林中的蛙种类繁多:大多数蛙亚科的蛙类都生活在地面或水中;而树蛙科的蛙类脚上都有吸盘,可以吸附在石壁或树叶上;姬蛙科的蛙类个头大多都很小,而且头小体大,后腿强健。



斑腿跳树蛙(树蛙科、泛树蛙属)


清明时期,海南岛西南部每天都会下雨。我坐在一辆载了不足7人的中巴车上正向外张望,路边的山丘上种满了橡胶,路上还不时会出现几个割胶的工人,远处云雾缭绕中暗黑色的大山,就是著名的霸王岭自然保护区。
汽车缓缓驶进了霸王岭林业局的管辖区,路边零星传来几声沼蛙的鸣叫,稍微解除了一下旅途的疲乏。此地是为保护仅存的黑冠长臂猿而建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留了7万余亩的天然雨林,这里的原始林与原始次生林生态环境相对完整,因此是拍摄和观察蛙类理想的胜地。
霸王镇是一个人口不足500人的小镇,距离保护区核心区不足20公里,保护区管理局和招待所就在镇上,虽然我来过不少次,但还是对管理局标本室情有独钟,这里陈列了当地各种蛙类的标本。在我国蛙类有3大科,27个属,主要以臭蛙、树蛙、姬蛙为代表,但它们多数还是生活在如同霸王岭这样的热带丛林中。
霸王镇的路边总是会逗留许多拉客的摩托车司机,一路过就上来盘问拉你上山旅游的事,而我却要绕过他们见一个老朋友。阿杰是一位霸王镇社区普通的村民,我与他认识3年了,每次我来霸王岭都要挤出点时间去看望他。一方面是看看他在山里采了什么新兰花,抓了什么蛙养在家里;另一方面对于背包族的我,可以借用他的摩托车到保护区的东2管理站。于是,我的拍摄工作就这样开始了。
我在保护区山上的管理站落了脚,由于气候过于潮湿,洗过的衣服一直没有干;由于大雨的原因,物种评估的工作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我布置在雨林中的红外线相机由于湿度过大,镜头上已结满了水珠,所拍摄的照片也仅仅是被雨水打落而悬在半空的树叶。



独特的雨林生态系统。雨林为蛙类的生活提供了适宜的生态环境。蛙的生活中需要有水域和陆地,蛙的幼体——蝌蚪必须生活在水中,而成体都需要生活在近水的潮湿环境中,因此对环境的要求会更高。


下午4点,雨说停也不算停,依旧淅淅沥沥地下着。我坐在保护区管理站的屋檐下无聊地抽着烟,数着飞在半空的白蚁,尽管它们拼尽全力,但湿透的翅膀并不能在空中坚持多久,因此大部分的白蚁很快落到了地上歇息。
大自然跟这些白蚁开了一个硕大的玩笑,雨水不但冲垮了部分白蚁的巢穴,而且还唤醒了它们的掠食者,几只泽蛙趴卧在白蚁群边大开杀戒。泽蛙个头不是很大,但长着一条极富粘性的舌头,舌根位于下颚前部,因此舌头能弹进弹出并可以伸得很远,当泽蛙的舌头一旦弹出并粘到白蚁后,它们会通过眨眼使眼球后移,由此生成的力量可以将白蚁推进喉咙。
雨林中的蛙种类繁多,但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种是蛙亚科,另一种是树蛙科,最后是姬蛙科。
大多数蛙亚科的蛙类都生活在地面或水中,泽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们栖息的环境周围肯定有大面积的水源存在,这样的环境才可能免受天敌的捕杀。那些泽蛙大快朵颐白蚁也常选泽下雨的时候才集体出动,同时又避开了被捕的危险。
树蛙仅产于非洲及亚洲热带地区,故又称为旧大陆树蛙,共有180余种,我国有40多种。它们的指(趾)端都有吸盘,吸盘内有“Y”字或“T”字型软骨,有的种类趾间还有发达的蹼,可以吸附在石壁或树叶上,在雨林这样的灌丛之间穿梭,可以得到丰富的昆虫,也避开了地面层的掠食动物。
第一次见到姬蛙,你会惊叹上天造物主的奇妙:这种头小腹大的小蛙体长仅有2?3厘米,身体呈扁平的三角形,背面粉棕色,中央醒目而美丽的深色塔状花纹宛如精致的雕刻,简直就是一件天然的艺术品,人们又称其为“木纹蛙”。它们平时喜欢喜欢躲在草根、土缝或石头底下“捉迷藏”,背上的“木纹”又是很好的保护色,所以常常只闻其声,不见其影,想找它们需要耐心和很好的眼力。

特殊的声波求爱信号
在雨林中,各种蛙类通过不同方式的鸣叫向异性传达求爱信号。在派对上,几只雄蛙还常会上演“爱情决斗”;甚至在交配期间,雌蛙被掠食动物捕捉到,趴在后背的雄蛙都不肯离去。



海南湍蛙(蛙科、湍蛙属、海南特有种)


雨林中这些外表绚丽形状怪异的蛙类可以说是神出鬼没,想找到它们,必须先要了解整个季雨林。季雨林在我国仅分布于海南和云南南部,主要由低地沟谷雨林和山地雨林,还有高山矮林组成,低地沟谷雨林主要分布在海拔100到500米之间,这里的植被最为丰富,主要包括各种蕨科、苏铁科、龙脑香科的植物,著名的海南黄花梨就是出自这一带。
低地沟谷雨林也是大部分雨林生物主要的栖息场所,可以说是季雨林的主体。但从科学的角度说,生物的栖息场所是需要适宜的生态环境,只有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才能构成不同的生态环境,给动物提供活动场所。
季雨林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生态环境,次生林和原始林两种。在很早以前,当雨林面积足够宽大时,原始林是通过闪电造成的森林大火与次生林发生循环演替的,当大火烧掉一部分原始林的大树,就会在森林中形成一部分空地,随着时间的延续,草本植物受到风的影响会在此繁衍,野生动物在原始林巨大的果树上进食后,通过粪便将种子带到空地上,慢慢发育,这个待发育成原始林的阶段就叫次生林。
原始雨林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是十分茂密的,无法涉及深入,其实恰恰相反,由于原始林的森林层级十分明显,大树和藤本植物遮挡了阳光,因此草本植物得不到发育,所以雨林底层的空间是很大的,很方便我们穿行;相反次生林由于没有大树的遮挡,草本植物发达,几乎呈现无规律的生长,因此根本没有我们穿行的空间。所以我们要寻找珍禽异兽,就要寻找与次生林交会的原始林地带。



正在交配花姬蛙。在繁殖季节雄花姬蛙会鼓着声带不停地鸣叫,向周围的异性发出求爱信号。幸运得到配偶的雄姬蛙会紧紧抱着雌蛙的背部,两只前腿会死死扣住雌性的腋下,以这种方式受精产卵。


一到晚上,这带林子深处总会有一个勇敢者首先鸣叫来带动其他害羞的小家伙,咯咯、咕咕等奇怪的蛙鸣会逐渐贯穿整个雨林,我戴着头灯不断地向雨林中的水源接近,随着与水源的接近,蛙鸣声音更大了,总感觉它们就在你的身边。我慢慢伏下身子,寻着声音传来的方向仔细观察,但却什么也没有发现。这种感觉很奇怪,就像一群隐形的人在和你说话,只闻其声,不见其形,连续几次都一无所获。小心翼翼地翻开几片枯黄的落叶,这些鸣叫的家伙才现了形。
一只花姬蛙鼓着自己咽下声带不停地鸣叫,这实际上是在给周围的异性同类发出求爱的信息,此时的雄蛙只想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获得与雌蛙的交配权利,因此古人会把这些美妙的蛙鸣与新生命的降临联系在一起。幸运得到配偶的雄姬蛙会紧紧抱着雌蛙的背部,它的两只前腿会死死扣住雌性的腋下,它们以这种方式受精产卵。
雨林地区的蛙种类异常丰富,但就其种类的群体数量相对较少,也就是说,姬蛙想在环境复杂的丛林落叶中找到同类的异性,只有通过自身特殊的声囊,发出高振幅的声波传达信息了。
树蛙的求偶办法与姬蛙很类似,但它们的声囊发出的声波振幅并没有姬蛙那么高,因此它们会利用自身其他的特性寻找配偶,吸盘可以辅助树蛙爬上树枝,有的树蛙会爬在有虫蛀的树叶周围鸣叫,这样树叶上的虫蛀圆洞充当了扬声器的作用,这么一来声音就可以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当蛙类寻找到配偶后,并不能直接与雌性进行交配,因为对于一只雌蛙来说,它的周围可能排满了等待交配的单身汉。首先抱住雌蛙的雄蛙很可能被其他的“情敌”用各种方式蹬下来,从而把交配大权留给自己。
每到泽蛙的繁殖季,丛林的水面通常会出现嘈杂的“哇哇”声音,声音短促而沉闷。泽蛙往往会趁着夜色漂浮在水面上进行派对,交配通常要经过数天的时间才能完成,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得不到交配权的蛙类还会趴在一对配偶的后背上,将雄蛙当作雌蛙。甚至在交配期间,雌蛙被掠食动物捕捉到,趴在它后背的雄蛙都不肯离去,可见对两栖动物来说,得到交配的权利是多么难得。


中华大蟾蜍在水里求偶。蟾蜍科的蛙类分布于全世界,共有350多种。它们身体比较胖,四肢粗短,背面布有大小不一、垒状突起的疣粒,善于在地面爬行活动,不善跳跃,眼后有一对突出的腺体,称之为耳后腺。在遇到敌害时身上的疣和耳后腺能分泌白色的毒液,以保全自己。
晋A-058

70

主题

842

帖子

1177

积分

e族大天使

Rank: 3Rank: 3

注册2011-6-28
QQ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2-9 18:36 | 只看该作者
奇异的产卵变异生长

生物从水中走向陆地是进化史上最重要的一步,也是后来生物通过爬行到直立行走,直至人类发展至今的重要基础,而蛙类通过短短几个月便完成了我们人类数百万年才走完的进化过程。





小弧斑姬蛙(姬蛙科、姬蛙属)




我继续期待着能有下一个发现,却无意被河边石块上的一团泡沫所吸引,这团泡沫种隐约可以看见几个乳白色的卵粒,其实这是斑腿树蛙所产下的卵。

花姬蛙将自己的卵产在水草上,而许多树蛙则喜欢将卵产在河边的石壁或树叶上,这些受精后的卵好像我们洗澡时的肥皂泡沫,一对蛙所产下的卵数量惊人,有的几百粒,而有的上千粒,怪不得在许多山区少数民族中,蛙类也被视为多子多孙的吉祥之物,甚至是生殖崇拜。

随着温度的变化,每一颗卵会发生变异,在短短的两周以后,蝌蚪的雏形渐渐发育完整,随后,它们便可以摆脱卵带的束缚漂移在池塘中了。早期的蝌蚪外形像小鱼,但它们的口内尚未出现口道,还不能摄取食物;当发育进一步完善后,它们的心脏会发育成一心房和一心室,后眼与鼻孔和头下吸盘相继出现;这时它们便可将自己的身体吸附在水草或石壁上。当它们的口腔出现后,口部便会出现角质齿,可以用来刮吃水草或藻类,并开始在水中独立生活。





树蛙的卵产在树枝上。交配后雌蛙将卵排在悬垂于水面上的枝叶上,连同叶片粘合成一个泡沫状的窝,形成一个保护的“卵泡”;小蝌蚪孵出后直接从卵泡内跌入到水中。(上图)




在季雨林中,蝌蚪长成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当我在一个星期后再次来到这里时,发现一个积满雨水的小水塘中游动着几只透明的蝌蚪,它们紧紧靠在一起,直到我的到来才把它们吓得四处游窜。在我观察它们的同时,一只巨大的水黾飞到了水面上,四处寻找可以捕食的水生生物,水黾的到来也同时惊动了在水面上游动的仰泳蝽,它们也虎视眈眈地盯着刚刚出生的小蝌蚪。

由于山林中的死水潭面积都不大,因此在这个有限空间内生活的蝌蚪很容易暴露给其他掠食动物。从蛙卵的变异过程开始,水中就会出现许多类似仰泳蝽这种食肉的昆虫,它们专门捕食刚从卵带中挣脱的蝌蚪,然后将它们体内的液体一点点吸干。

如果你在丛林中想找到蛇,那么类似这样的生态环境是较好的选择,因为许多蛇都喜欢到这种小水潭中捕食蝌蚪和幼蛙,因此如果能够耐心守候,真的可以拍摄观察到蛇捕食蝌蚪的精彩画面。

不过蛙类在进化中也学会了如何保护自身脆弱的幼体,昆虫是大部分蛙类的敌人,在蝌蚪刚刚变异后,黄蜂就会前来分享这些毫无反抗能力的蝌蚪,但许多蝌蚪会通过卵膜感知外部环境,当黄蜂产生的震动惊扰到蝌蚪时,蝌蚪就会奋力钻出卵膜,掉到下面的水潭中。而面对水中的掠食昆虫,蝌蚪会奋力寻找石缝来保护自己。





池塘中变异的蝌蚪。孵化后的小蝌蚪经过两周的发育,便可以摆脱卵带的束缚漂移在池塘中;经过40天的发育后,会陆续长出四肢,尾部逐渐缩短,肺开始形成,变成了幼小的蛙。




但自然界总是遵循着平衡法则,如果一个池塘里的蝌蚪数量过多,蝌蚪就会开始自相残杀,体型较大的蝌蚪会在池塘中分泌一些毒素,这些毒素不但可以杀死一些刚刚变异,适应性较弱的蝌蚪,同样也会杀死水潭中的一些小型鱼类。这样“毒气战”主要在雨林地面层的溪潭中进行,其氧气含量是非常有限的。

大约经过40天的发育后,能够幸存的蝌蚪又会发生进一步变化,它们先长出后肢,然后又长出前肢;尾部逐渐缩短,内鳃消失,肺开始形成,心脏由一心房一心室变为二心房二心室;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不再像鱼,蝌蚪已变成了幼小的蛙。此时幼蛙还非常虚弱,很容易受到昆虫的捕食,因此它们并不会远离水源,而且通常是以群居的方式生活,这样的战略在遇到危险时,可以一起跳跃,从而从视觉上迷惑敌人,也是幼小保存种群最好的方法。

在短短的时间内,蝌蚪从用鳍在水中游动到用腿在地面上爬行是生物界进化的写照,生物起源于海洋,生物从水体走向陆地是进化史上最重要的一步,也是后来生物通过爬行到直立行走,直至我们人类发展至今的重要基础,而蛙类通过短短几个月便完成了我们人类数百万年才走完的进化过程。



高超的御敌生存之道

在自然界中,各种蛙类都拥有独特的御敌生存之道。伪装、弹跳、隐藏虽然是蛙类进化出来的生存技能,但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它们依然摆脱不掉食物链中的一环,充当着食物的角色。




华南雨蛙(雨蛙科、雨蛙属)





蛙类虽然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但它们绝对不会远离水源,因为它们的皮肤布满了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小孔,就好像一把筛子,因此它们体内的水分很快就会丧失,因此曾经有人运用青蛙距离水塘的距离来预测天气,当青蛙远离水源时,则证明大雨即将来临。

一天下午,我在山谷的河边寻找兰花,由于多数兰花都生长在枯死的树干上,因此这些枯树裸露的树皮成了我搜索的重点,没想在一个狭窄潮湿的树皮下藏着一只斑腿跳树蛙,它蜷缩着身子一动不动,好像就是树皮的一部分,当我用手指触摸它时,它才意识到自己的伪装败露,一下跳到下面的溪潭,箭一样钻进水底的石缝中。

这只蛙选择在潮湿的落叶和河边大树的缝隙中栖息,不但可以保持体内的湿度,还可以很好地做到自身隐蔽,因为两栖动物在踏上陆地后,不但是掠食者,也扮演了猎物的角色。因此在危机四伏的雨林中,蛙类也进化出了绝佳的伪装。

雨林中的大绿臭蛙碧绿的条状背部可以和绿色植物和灌木融在一起;湍蛙的背部花纹好像长满了苔藓,如果它静静地趴在石头上,就好像是石块上面一块不起眼的地衣。不过它们的眼睛在手电的照射下会反光,因此会轻易地暴露给我们人类。





蜈蚣猎食湍蛙。湍蛙趾蹼发达,指、趾末端膨大成吸盘状,用以抓捕食物。湍蛙在猎杀各种昆虫时,也常常成为其他动物的食物,蜈蚣用毒牙刺破了它的皮肤,就会使其毙命,然后大快朵颐。




树蛙是蛙类中的伪装高手,白天多半是把身体平贴着叶片或树干休息,体色变得与周边环境一致。晚上出来活动,由于它们的眼睛只对会动的猎物有反应,因此凡是飞过或爬过它们眼前的昆虫都是捕捉的对象,但对不会动的昆虫它们则是视若无睹、不加理会。

花纹相对呆板的小弧斑姬蛙则长有最粗壮的后腿,可以迅速以远距离弹跳的方式逃避敌人的进攻。不过在自然界中,总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只在地面捕食白蚁的湍蛙就没那么幸运了,湍蛙在大快朵颐白蚁的时候惊动了藏在落叶下面的一条节肢动物——蜈蚣。

这只蜈蚣从湍蛙的后面发起了进攻,蜈蚣的毒牙可能只是轻轻刺破了湍蛙的皮肤,虽然这只湍蛙迅速跳开了,但毒液迅速起了作用,蛙已经全身陷入了瘫痪,蜈蚣并不太着急用餐,反而继续回到落叶下方栖息,等到这只湍蛙的尸体发出腐烂味道时,才会寻着气味将它的尸体吸干。





姬蛙在捕食蜻蜓。姬蛙常吞食白蚁、蚁和鞘翅目小昆虫,它们的舌头又长又宽,舌面上分泌有黏滑的液体。捕虫时,舌头像弹簧一样向外一翻,灵敏地粘住昆虫后便迅速弹回,昆虫就成了腹中餐。
晋A-058

70

主题

842

帖子

1177

积分

e族大天使

Rank: 3Rank: 3

注册2011-6-28
QQ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2-9 18:37 | 只看该作者
许多蛇向来是蛙类的天敌,在雨林中,不少蛙类还进化出了特殊花纹来吓退爬行动物。姬蛙类中的花狭口蛙头小嘴窄,身体肥大,肉色的皮肤厚而光滑,头部的两条斑纹延展到身体两侧,背部有一个深棕色大三角形斑,因此导致了狭口蛙的整个身体像一条蟒蛇的头部,峡口蛙通常喜欢在洞口栖息,远远看去,像是一条刚刚探出头部的蟒蛇,吓退敌人。

花狭口蛙常隐藏在石块间和泥土中。它不仅色彩鲜明、外形滑稽,还有独门的“入土”绝招。每当它遇到松软的泥土时,像铲子的一样的后肢只需轻轻拨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整个身体就已埋入土中,隐身不见了;另外脚上的吸盘还可以让它轻易地爬上树,躲在树洞里面。遇到敌害时,身体两侧会迅速鼓气,转瞬间胀得如同一个小皮球,此时敌害往往会被眼前的“怪物”吓跑??

泽蛙的臀部长有两个像眼睛一样的斑纹,当蛇误认为这是泽蛙的头部发起进攻时,泽蛙逃跑的机会便会大大增加。泽蛙是最容易拍摄的,它在捕食的时候不会顾及你的存在,精力全部在猎物上,因此我可以在距离它们很近的情况下拍摄。

在自然界中,各种蛙类都拥有独特的御敌生存之道。伪装、弹跳、隐藏虽然是蛙类进化出来的生存技能,但在残酷的竞争中,它们依然摆脱不掉食物链中的一环,充当着食物的角色。




进入交配状态的大蟾蜍。我国常见的蟾蜍有中华大蟾蜍、黑眶蟾蜍和花背蟾蜍等种类。其中,中华大蟾蜍为国产蟾蜍中体型最大者,雌蟾体长达12厘米;体色随着分布地点、性别及季节而有所不同;眼后部长椭圆型的耳后腺突起发达,所分泌的白色浆液经加工可制成“蟾酥”,具有解毒散肿的疗效。




挽救蛙类已刻不容缓

蛙类是环境变化的风向标。人类应减少环境恶化对蛙类造成的威胁,从生物由水里走向陆地的角度上看,蛙也是人类在某一阶段的雏形,因此挽救蛙类,保护栖息地,也是挽救我们自己。





海南拟髭蟾(角蟾亚科、髭蟾属)




在自然界中,各种蛙类都拥有这自己独特的生存之道,但它们也默默遵循着自然法则。仅仅几天的观察,我就在雨林中不到100平方米的地方发现了6种蛙类,可见雨林生境的丰富导致了物种的多样。但在现实中,包括雨林在内的许多地区,两栖动物却面临了诸多问题。

在霸王岭保护区我遇见一位社区路工,当他得知我是为拍摄这里季雨林的蛙类而来时,兴奋地给我讲起了山蚂拐的故事。他的祖籍是广西,住在猫儿山,小时候每到春节,村子里都要举行隆重的“蚂拐节”,蚂拐是青蛙的意思,一直被广西壮族先民比作预测天气的神物。由于青蛙身体结构的特殊性,每到即将下雨的时候,它们都会敞亮地鸣叫不停,因此可以帮助农人按天气情况播种作物。

那位老人说,他们的祖先对青蛙的感情是很深的,但现在由于农村生活环境的变化,这种对青蛙的崇拜感也就慢慢丧失了。由于现在人口的增多,对大山的开发也不停,蚂拐越来越少了,所以蚂拐节在很多村子已经消失了。





科研人员在做调查。近年来,该保护区科研人员及国内外科学家在保护区周边地区共记录到39种两栖动物,其中包括12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的珍稀两栖动物,3种新纪录种。




现在,以蛙类为代表的两栖动物被科学家公认为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风向标,就是说全球气候和环境的异常变化,首先会在蛙类的身上体现。由于蛙类水陆两栖独特的生活史,它们的皮肤布满小孔而具有渗透性,如果它们栖息地水源有一点污染,这些工业毒素就会通过它们的表皮渗透到体内并长期附着,因此在许多造纸厂周围的水域中,有人已经发现了3条腿或不长前肢的青蛙。

蛙类从出生就没有羊膜和壳等结构的保护,因此会更直接地接触外部环境,因此两栖动物对环境的敏感性要远高于其他物种。卵带和蝌蚪时期其实是蛙类发育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此时它们对水体环境因子的变化极为敏感,因此环境的污染使它们的生存每况愈下。目前,许多两栖动物都出现了严重的种群衰退现象。

季雨林周边农村社区,因需要更大的耕种面积而不断扩张,农民对除草剂的使用也相对频繁,虽然这种物质在表面上不会造成污染,但科学家研究,大量除草剂会直接遗留在食物链最底层的环节上,包括蝗虫、甲虫的体内,但这些食物被蛙类吃掉后,其中的有害物质会使蛙类的捕食能力下降,如果除草剂泄漏到水体中,则会抑制蝌蚪的正常发育。




科研人员获得一只珍贵的大绿臭蛙。蛙类是环境变化的风向标,但随着人类对雨林的砍伐,蛙类栖息地遭到破坏;农田大量使用除草剂,影响了蝌蚪的正常发育,使得雨林中两栖动物的死亡和灭绝率大大增加。





由于农业耕种过程中的除草剂只有很少部分被植物吸收,大部分则遗留在与作物同一生境的动物体表和土壤及水体中,因此会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污染,从而降低两栖动物对于环境的适应性。目前,很多人为因素对于水质的改变,导致水资源人为上的重新分配,对两栖动物的迁徙,繁殖都产生了破坏作用。

更主要的威胁来自二氧化碳的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大量制冷机所生成的氟里昂破坏了臭氧层,导致紫外线辐射增多,而紫外线的照射量增加后会影响两栖动物卵粒正常发育,从而无法孵化或使幼体抗病力下降,导致两栖动物的死亡率大大增加。雨林的砍伐导致了地面层的积水或溪潭直接暴露在直射的阳光下,因此导致蛙类在胚胎中的发育产生了变异。目前,雨林中两栖动物的死亡和灭绝率大大增加。

最后一点则是蛙类栖息地的丧失,雨林是多数蛙类主要的栖息地,但随着季雨林面积的缩小,原始林已经被砍伐成一个个类似孤岛的小面积斑块,因此限制了许多蛙类的活动,而且许多稀有蛙类与某些昆虫可能属于一对一的共生关系,如果哪种植物消失了,也会导致这种昆虫消失,随之带来的就是这种蛙类的灭绝。

因此我们应认真考虑环境恶化对蛙类造成的威胁,因为从生物从水中走向陆地的角度上看,蛙也许正是我们人类在某一阶段的雏形,因此挽救蛙类,保护它们的栖息地,也是在挽救我们自己。

79

主题

5622

帖子

6225

积分

版主

浮生偶记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注册2010-10-8

越野e族公益助学越野e族浮生偶记征文品选组成员【我的英雄】征文品选组成员雅安抗震救灾爱心2013阿拉善英雄会特殊贡献勋章2013阿拉善英雄会英雄2013阿拉善英雄会优秀领队2013阿拉善英雄会FBMAX英雄越野e族论坛管理特殊贡献勋章2017阿拉善英雄会英雄2017阿拉善英雄会优秀领队

地板
发表于 2015-2-9 23:59 | 只看该作者
春节去海南,找机会去看看蛙。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

快速回复主题

温馨提示

手机版|FBLIFE.COM

GMT+8, 2024-11-15 10:40 , Processed in 0.048775 second(s), Total 10, Slave 9 queries ,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