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虫乙
顺着新修的二郎山至康定公路下至谷底,大渡河便近在了眼前,咆哮之声清晰可闻。发源于巴颜喀拉山的大金川和小金川在丹巴汇合后始称大渡河,大渡河流域正好跨越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大渡河所经之处群峰绵亘,地形险要,因而大渡河也是我国落差较大的河流之一。
大渡河不仅滋润着两岸生灵,并且孕育了无数英雄悲歌。石达开全军覆灭的安顺场离这里也不过几十公里,大渡河的天险让这位大英雄不得不为之折腰,70年前的红军也险些因为它而前功尽弃,多亏横跨大渡河的十三根铁索,这才有了今天的红色中国。
大渡河上,当年太平军所留下的痕迹已经散落于千山万壑。但石达开这个末路英雄的传奇故事伴随着红军的光辉历程仍沿大渡河而流传。2004年当我来到石棉县城的大渡河畔,站在石达开的小老婆抱着刚出生的儿子投江自尽的那块岩石上时,一股寒气仍直逼而来。安顺场那副著名的对联“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将石达开永远地定格为失败者,他的存在似乎只是为了衬托红军的英明。但愿大渡河翻涌的浪花能永远铭记着这位英雄……
刚进入泸定县城,便提前提醒开车的小林“注意泸定桥”。原以为泸定桥的入口还象原来一样隐藏在一片旧房子中间,其实那片老房子已经早拆了修成了广场。所以远远地小林便说“泸定桥,那不是”。果然,对岸的桥头堡和红瓦的寺庙已经非常清晰地看到了,泸定桥象一根细线漂浮在蓝天与大河之间。弃车穿过广场远远地向它走去,那根细线越来越清晰,到了桥底,十三根碗口粗的铁索冷冰冰地伸向对岸,的确惊险!
广场旁边的栏杆下,有一个缺口可以下到铁索桥的桥墩底部,但禁止人通行。由于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我便顾不得禁令了。桥墩之下,可容站立的地方仅半米宽,半米之外大渡河浊浪翻涌,象一锅沸腾的稠粥,吓得我恨不得把身子紧紧地嵌入桥墩。赶紧仰拍了几张索桥,回到安全地带,双脚这才停止了发抖……
要上桥,需购票。节日期间,票也由原来的5元上涨为10元。难怪有人说,黄金周变成了宰客周。
上了桥,惊险反不如桥下,铺了木板的泸定桥,走在上面我和走过的藏区索桥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想到当年红军战士是在没有木板的铁索上冒着枪林弹雨爬行,这才觉得十分了不起。
坐落在泸定县城西大渡河上,始建于清康熙44年,建成于康熙45年(1706年)。康熙御笔题写"泸定桥",并立御碑于桥头。“泸定桥”,“泸”指河(修桥时误称为泸河),“定”表示平定“西炉”之乱后泸河一带已安定。置县时便以桥取县名。桥长103米,宽3米,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9根作底链,4根分两侧作扶手,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余吨,两岸桥头堡为木结构古建筑。自清以来,此桥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津。不过当年修桥的康熙绝对想不到,他修的这座桥在300多年后居然差点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涯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70年后当我重温这首著名诗歌的时候,仍能感觉到毛泽东在写这首诗时的万丈豪情。但当我认真解读这首诗时,发现诗人在写其他地方时都是用 “闲”、“细浪”、“泥丸”、“暖”、“喜”这样的字眼来表达红军对长征艰辛的不屑,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唯独提到泸定桥时用了一个“寒”字,这个“寒”字足以证明诗人对这座铁索桥的敬畏之情。
当年那种命悬一线就惊心动魄非常亲历者恐怕很难体会,但大渡河和泸定桥带给我们的英雄气概却总是让我一次又一次地走近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