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鞋儿破,帽儿破
身上的袈裟破……
哪有不平哪有我
这轻快幽默的歌儿,随着电视剧《济公》的演播而风靡城乡,走向世界。剧中的“活佛”形象也因此深入民心,脍炙人口。这位“活佛”,原名李修缘,是临海附马都尉李文和远孙。父亲李茂春和母亲王氏居住在天台县城北永宁村,就是现在的石墙头,那一带的田地,称为“李家洋”。关于他的生卒有几种说法(1148-1209或1129-1202),活了六七十岁。
李修缘出身宦家,却没有染上纨KU恶习,而喜欢读书。赤城山就是他当年隐读之处。也许如同他的名字所预兆的,他与佛教缘分特深。在父母双亡、家道中落以后,十八岁去杭州灵隐寺就瞎堂长老落发,被赐予道济的法名。济公则是民众对他的尊称。
在灵隐寺,济公嗜好酒肉,特别喜欢狗肉蘸大蒜。有时与小孩子呼洞猿,翻筋斗,尽情游戏。寺僧告他不守法规。瞎堂说:“佛门如此广大,难道容不得一个颠僧吗?”从此人们称他颠僧。瞎堂圆寂后,他去净慈寺投德辉长老,老是替人念经,间或做火化工,后来做了书记。可还是老脾气,依然出入歌楼酒肆,乃至“尼姑寺里讲禅机”,“娼妓家中说因果”。同时也与官府打交道,与冯太尉过从颇密,有诗相赠:
削发披缁已有年,惟同诗酒是因缘。
坐看弥勒空中戏,日向昆卢顶上眠。
撒手须能欺十圣,低头端不让三贤。
茫茫宇宙无人识,只道颠僧绕市廛。
活脱脱一幅自画像。
济公确实是与诗酒结下难分难解之缘。他以酒催诗,以诗写酒,《饮酒》可说是两者巧妙结合的产儿:“何须林景胜潇湘,只愿西湖化为酒,和身卧倒西湖边,一浪来时吞一口”。
确实,别看济公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看上去似丐似氓,非僧非道,实际上却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他懂医术,给老病者治愈了疑难杂症,他爱说一些捉摸不定的话;嘉泰四年(1204)净慈寺毁于火,他带着自己撰写的募缘榜文,去严陵山(今桐庐一带)募化,使之收复旧观。于是人们从他的法名中拈出一个“济”字,加在“颠”的前面,称为“济颠”。这“济”字也包含着扶危济困的意思。
“颠”只是现象,粗野的外观掩不住内秀。这位后来被提拔为“书记僧”的和尚会走围棋,更写得一手好诗文。他每写一篇疏状,临安满城争着哄传。再如“几度西湖独上船,篙师识我不论钱。一声啼鸟破幽寂,正是山横落照前。”这首七绝造境清幽、语带诙谐,不仅反映他良好的人缘,画出他经常往来湖滨的潇洒身影,而且显示出他的不可多得的文学才华。他就是这样徜徉山水,自得其乐,游履所至,挥毫题墨,文词隽永。他游览道家第三十四洞天大涤洞,欣赏“奇峰耸天柱,九岩锁谷幽。云根立仙馆,胜处非人谋”,还点起火炬,进入寒飕飕的古洞,品评千奇百怪、五光十色的钟乳石,留恋忘返。等到樵夫指路,他想再穿东洞,探龙潭时,“红日惊西极”,只好怏怏而回。这种独往独来寻幽访胜的行动颇有点冒险家的气概。
我们说济公确有其人,而且是一位不同凡响的高僧。还有它同时代的一位诗僧居简及其诗文选集《北涧集》作证。居简,字敬叟,是济公的高徒,曾在天台万年寺挂锡。济公圆寂后,居简写了一篇《湖隐方圆叟舍利塔铭》,这“湖隐”、“方圆叟”都是济公的别号。值得注意的是文题还注着“济颠”二个字。这就有力地说明法号道济的济公,的确是一位隐居西湖,被人们称为济颠的得道高僧。 |
-
照片 135.jpg
(219.12 KB, 下载次数: 0)
-
照片 136.jpg
(231.03 KB, 下载次数: 0)
-
照片 137.jpg
(216.87 KB, 下载次数: 0)
-
照片 138.jpg
(383.52 KB, 下载次数: 0)
-
照片 139.jpg
(300.33 KB, 下载次数: 0)
-
照片 140.jpg
(250.14 KB, 下载次数: 0)
-
照片 141.jpg
(166.99 KB, 下载次数: 0)
-
照片 142.jpg
(220.98 KB, 下载次数: 0)
-
照片 143.jpg
(234.7 KB, 下载次数: 0)
-
照片 144.jpg
(208.49 KB, 下载次数: 0)
-
照片 145.jpg
(214.3 KB, 下载次数: 0)
-
照片 146.jpg
(375.77 KB, 下载次数: 0)
-
照片 147.jpg
(400.47 KB, 下载次数: 0)
-
照片 148.jpg
(418.16 KB, 下载次数: 0)
-
照片 149.jpg
(228.57 KB, 下载次数: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