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号 D11 小雨
波密至八一,行驶路段为 235km,全程柏油路。
波密,古久“博窝”,藏语意为祖先。这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历史上的波密曾长期脱离西藏地方gov-ern-ment管理,成为藏东南高度自治的一个独立王国。特殊的历史经历就造了波密既不同于康区、又异于工布地区的民俗风情,一部波密古代文明史,便于工作是一部千年藏族部落史。
波密,一个被雪山和森林环抱的香巴拉,她的扎木镇,海拔只有1100米,空气清新,十分迷人,被称为“西藏的小瑞士”,因这处于喜马拉雅山山脉所在,因而抬头眺望,四周便是白雪皑皑的雪峰。只是我们来得不是时候,正值一个雨周期,景色又是另一番景像,只是山上的森林还没黄起来。
云雾缭绕的山峦。
停靠在路旁的X8车队。
磕长首的圣徒。
圣徒
天路苍苍,远水茫茫,圣殿在远方。
布达拉,对于每个藏族人来说,她是一个崇高的宗教象征;布达拉,对于藏传佛教徒来说,她是一个圣殿。这座万众景仰的圣殿每天吸引着无数前来朝拜的芸芸众生,我也是这当中的一个。借助着现代交通工具来到这座圣殿的我,并不算得上是一名圣徒,只有那些苦历千山,途经万水,一步步地穿越过苍茫大地走向她的虔诚佛教徒才是真正的圣徒。
每当我座在车上,透过车窗看到这些虔诚的圣徒时,心中除去一种悲悯外更多的是理解。
唐,有玄奘为着佛法的真经,同样的几经磨难,一步步地抱着坚信的目的走到了天竺国的那烂陀寺,抱回了真经。玄奘西进取经,是一个前古人后无来者,成了一个绝响,玄奘从一位圣徒转成为一位广播佛学的大师,也就达成修练的终极目标----涅槃成佛。
唐,有吐蕃的松赞干布为迎娶尼泊尔的赤尊公主修建起红宫,从藏南的墨竹工卡迁都至现在的拉萨。当年的松赞王也许没曾想到,他因两位公主所修建的这座宫殿,会成为藏汉文化与友谊的见证,会成为藏传佛教信徒们一座圣殿,一座坛城;对于信徒们,布达拉是一座众生轮回的道场,一座转识成智的道场。
2007年的再次进藏,我又再次见到这些虔诚的佛教圣徒,他们用着最为原始的步行,继续着那古老的,最为艰苦的,以每一步一磕头的方式向着圣殿前进着。他们的身体像一把尺子,丈量了高山、河流、草地、泥路与柏油路,他们正用着坚毅的信仰,用着他们强健的身躯丈量不知多少的路,抚摩过多少块路上的石头。只有这些虔诚的佛教圣徒才能忍受着磨难,朝着心中的圣殿走来。宗教的生活方式就是这样,他们不会因四周无人而放弃这种磨难方式,而坐上现代的汽车或骑上马,不,他们绝不会做出这样不诚实的行为。磊下一小堆玛尼堆,作为今天所结束路段标志,明天他们又再从这一石堆上起步,这才是他们的方式。
一匹马或骡拉着一木板车,车上装载着最为简陋的行装;一袋炒熟的青棵粉,一个用来打酥油茶的大木桶,就是他们在路上一天唯一的食物。从青海的玉树、从四川的阿坝、甘孜,告别了亲人同乡,一路向着拉萨走来。有些人也许地去就从此不再返回,他(她)的灵魂已交托给路上的天堂,有些人充满着喜悦的圣洁的心返回。活着是什么?他们就是一生可以侍奉在神的旁边,这就是他们神圣的职责。
生活的真意,无非是在寻找精神世界里的寄托,城中的人为着着金钱。而,这,从青、川、滇上每天络绎不绝向着圣殿一步步走近的圣徒们来说,生活历史上最完美的境地,莫过于一次朝圣。
这晚我寄住在一放牧人家中,坐在挨着火炉的藏床上,写下了这篇《圣徒》。火炉燃烧着羊粪,暖暧的,床挨着火炉,堆着被褥,并不整洁但非常催眠。温暖、安全、满足。这才是一个“家”,生活就这么的简简单单,色易守,情难戒。
-----------------------------写自07年《天路杂记》
那一天 我闭目在经殿香雾中 蓦然听见 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转山转水转佛塔啊 不为修来世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仓央嘉措
[ 本帖最后由 飓风 于 2010-10-6 15:00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