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条条道路通罗马。只要做出来安全可靠,符合车载标准,用起来简单实用,经济实惠,就是好东西。房车改造,有许多流程并非固化,并非一定要做。应当因人而异,因地域而异,因个人需求而异。
譬如做全车“隔音、保暖、止震”,是个大工程,许多人将原有内饰板丢弃,重新堆积大量的装饰材料,甚至有使用板材和实木的。个人认为,这是一种劳命伤财的做法,即增加了无谓的重量、增加了没必要的资金投入,还浪费了宝贵的空间。
真实的情况是:除了极寒地区的车友,可能需要些保暖措施外,其它地区的车没这个必要。即便做的再好的保暖,也只是半吊子工程,没多大的保暖作用。除非,将车身凹凸面全包起来,谁看到有包凸面的?还有,车上有大量的玻璃和门缝隙,都是极单薄的地方,莫非将包括前挡玻璃一起也全包起来?既然花钱搞个半吊子工程,还不如不要,还少了些螨虫的寄居地。
五年前,三月“倒春寒”时我们进藏,陪我进藏的“杭州西影”已68岁,那是他第8次进藏。西藏的气温白天黑夜温差三十度左右,尤其在大雪山,晚上如同置身冰窖。但是,只要有个避风的地方,身穿毛衣毛裤,套件滑雪衫,并不觉得冷。我们没那个条件,在野地里,只能借车挡风。风雨无阻,我们天天晚上在车外喝酒聊天。车上相对要密闭,因车里当时有燃气瓶,我们一直开着天窗睡觉,最多时,盖两床小薄被,睡觉一点不冷。
车上装备柴暖、电热毯是有必要的,作为装备,这些足够了。最冷时,我们提前半小时插上小电热水毯(学生用的,三四十元一个),上床后就拔掉电源,插着太热。半夜偶尔感觉有点冷,打开“伟巴斯特”就行。装备足够的电,才是最重要的的事。
与我们聚集在一起泊车的,有小轿车和简陋的面包车,他们的车根本没有保温层。当然,路上还有在外面地上搭帐蓬的,在睡在车上升项帐里的,一层薄布,只是挡风而已。躺在睡袋里,也不会感觉冷。
我们的玩法:应当是休闲怡情,不是博命玩命。夏天去凉快的地方,冬天去温暖的地方,没有必要做半吊子工程。
还有一件事,值得专门一说:年青时,我一头茂盛的黑发,一身使不完的劲。这十来年,头发逐渐稀落,头项露白了,精神萎靡不振。只有一个原因:睡眠严重不足,睡眠质量极差。我的家住在杭州钱塘江边上,四层楼,常住三人,一人一层还多一层。小区庭院深深,树木成荫,远离道路,晚上十分寂静。但是,就是睡不着觉。睡不着,就上网,抽烟、喝茶,更睡不着了。
但,就是奇怪,只要开上房车远行,睡眠就会正常。我们在老挝的集市和老飞机场驻车,人多的地方安全,那儿喧闹之声通宵达旦。在新疆和田的大巴扎驻过车,那儿的菜市场到半夜12点还热闹非凡。我们在全国各地的闹市泊车,身边车辆24小时往来穿梭。在国道边的停车区泊车过夜,来来往往的大货车昼夜不绝。除此,我们在码头、车站、铁道边都驻过车,但睡眠就是比待在家里好。
我们要问一个问题,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是车上隔音做的好吗?绝对不是!不仅仅是单薄的玻璃无法隔音,前面说过了,我们有开着天窗睡觉的习惯。相对噪音,清新的空气,更重要。车身是仅凹面做一点局部的隔音,就全车隔音了?这不扯蛋吗?所谓的“隔音、保暖、止震”,其实就是个“心理工程”,不管有没有用,人们只是买了个心理上过得去。
最科学的改车法(见图):现在的裸车内饰相当不错,纯粹的工业化产品。应当利用起来,它不是鸡肋,而是宝贵财富。绝大多数的手工作坊制品能与之相比吗?五年前,委托加工的厂家将我的横床两头都封了板,占用了宝贵的三个多公分,至今令我耿耿于怀。我的观念:裸车内饰板内除了布线,很多的凹面都应当利用起来储物。
我希望国内的房车、床车改装厂能将此观点列为“选项”,表示不愿做,不必做的,就省略,大幅降低改车成本,造福普通百姓。其实,我在本文前面所述观点,全部立意于此:大幅降低成本,造福没多少余钱的老百姓!这是我的肺腑之言,希望中国的老百姓都能把房车旅游作为稀松平常的事。
大家看看下图的裸车空间,很多地方可以开发出来做储物格,拆下来的内饰板应当重新装回去。
那么好的内饰,本是花钱买的,丢掉可惜不?还得花钱再买替代品
那么好的内饰,本是花钱买的,丢掉可惜不?还得花钱再买替代品
那么好的内饰,本是花钱买的,丢掉可惜不?还得花钱再买替代品
那么好的内饰,本是花钱买的,丢掉可惜不?还得花钱再买替代品
那么好的内饰,本是花钱买的,丢掉可惜不?还得花钱再买替代品
|